□ 記者 李彥伶
秋末冬初,走進西安市長安區魏寨街辦老垇莊村的一花一草家庭農場,女主人王衛花正忙著采摘葡萄,一串串翠綠欲滴的葡萄晶瑩剔透,格外惹眼。據了解,一花一草家庭農場自2011年成立以來,已與周邊8個村簽訂用工合同,幫助10多人實現就業,產業幫扶42戶75人,累計分紅逾9萬元。
以農民為主體、以適度規模為經營方式,作為一種新型的農業經營組織,家庭農場已成為我省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和推動力量,在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老垇莊村地處“八水繞長安”之一的浐河沿岸,自然環境優渥,是葡萄等水果的優生區。
2011年,原本在城里從事化妝品銷售工作的王衛花放棄優厚的待遇,萌生了在家鄉成立家庭農場的想法。當年6月,通過流轉周邊農戶閑置的200畝土地,王衛花的一花一草家庭農場開始運營。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優勢,農場先后種植了葡萄、設施草莓、獼猴桃和羊肚菌等,示范帶動產業達1000畝以上。
“這家農場環境優美,距離市區近,周末帶孩子來走進大自然、體驗采摘樂趣,很有意義!”游客郭先生說。
在農場的草莓大棚里,草莓苗長勢喜人,幾名婦女談笑風生,正蹲坐在苗圃間清除雜草。家住老垇莊村的王淑琴今年70歲,家中有六口人,因家人身體不好,導致家中經濟困難,3年前經朋友介紹,王淑琴來到一花一草家庭農場打零工,每月有1700余元穩定收入,生活條件得到改善。“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農場。我年齡大了,能在家門口掙錢,還能照顧家,我很知足。”
和王淑琴一樣,今年65歲的魏寨街辦耶柿村七組村民王小榮之前在家務農,5年前來家庭農場打零工。“來農場打打零工,家里不僅多了一份穩定的收入,自己的信心也增強了。”王小榮對如今的幸福生活很滿意。
據介紹,每年的7月底到11月,都是農場最忙碌的時候,有不少附近村民前來務工,除草、施肥、采摘葡萄、裝箱,人均收入可達2000元。
為延長采摘期,一花一草家庭農場先后引進20多個葡萄良種,改變了當地葡萄品種種植比較單一的局面,也延長了鮮食葡萄的供應期,預計今年銷售額在170萬元以上。此外,農場還開發出葡萄酒、果醋和草莓醬等產品,通過農產品深加工有效提高了經濟效益,為周邊群眾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
“未來,我們將把農場打造成休閑農業創業福地,讓游客在休閑娛樂的同時,能切身感受農業文明和農耕文化,給農業插上騰飛的翅膀!”王衛花表示。
和王衛花一樣,今年48歲的李會娥利用自己學到的養殖技術,返鄉成立了一家生態養殖農場。
“以前給別人打工,一年掙三四萬元。現在自己成立家庭農場,雖然辛苦,但一年收入至少六七萬元。”在七彩羽珍禽生態養殖家庭農場,女主人李會娥一邊撿拾雞蛋,一邊向記者聊起她創辦家庭農場的故事。
李會娥是長安區鳴犢街辦郭村人。2015年,在外務工多年的李會娥利用自己掌握的養殖技術創辦了七彩羽珍禽生態養殖家庭農場,前期投入29萬元,最多的時候養殖規模達到5000余只。
順著李會娥手指的方向望去,樹木掩映下的坡溝上依次建有大小不等的雞舍。李會娥說,她每天都會順著蜿蜒的小路上坡撿拾雞蛋,因她家的雞為散養,品質好,深受消費者青睞。
據了解,七彩羽珍禽生態養殖家庭農場目前由李會娥一人打理。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加,李會娥有個心愿,希望擴大養殖規模,增加用工量,以帶動周邊群眾增收。
“家庭農場讓我們的錢包越來越鼓,希望政府加大對家庭農場的宣傳力度,出臺利好政策,支持家庭農場做大做強,我們也可以帶動更多群眾增收。”李會娥充滿期待地說。
記者近日從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目前,全省共創建家庭農場省級示范縣20個,成立家庭農場10萬余家,評定各級示范農場11970家,其中,省級示范家庭農場2190家,有效帶動社員戶均增收1600元,40%以上的家庭農場年銷售額超過10萬元,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載體。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