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協委員、省人民醫院心內一科病區副主任姜馨
根據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發布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我國每年猝死人數高達55萬,醫院外發生猝死的救治成功率僅1%左右。以陜西省常住人口推算,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數約1.6萬。
據統計,我國應急救護技能普及率僅有不到1%,而在德國能達到80%,法國則為40%,美國公眾基本急救技術普及率達89.95%。心肺復蘇基本生命支持的培訓占總人口的比率方面,美國為1/4、新加坡為1/5、澳大利亞為1/20,而與我們相鄰的日本,僅中學生的急救知識普及率就為92%。我國急救技能普及工作任重道遠。
心源性猝死發生后,急救時間窗僅有寶貴的數分鐘時間,4-5分鐘后會因腦缺氧時間過長,即使心肺復蘇成功,腦復蘇也難以成功,病人將會進入“植物人”狀態,嚴重影響病人生活質量,增加家屬照護難度。早一分鐘實施急救,就多一點生存的機會。
建設急救網絡,讓有資質的急救人員盡快施救至關重要。目前,國內已有“互聯急救”手機軟件,通過該軟件可以呼叫周圍有資質的急救員盡快到場施救。但該軟件系統在國內很多省份尚無認證單位、無認證急救員,大量有救護技能、有意愿參與的專業人員無法通過加入急救網絡參與施救。
為此建議:
一、加強急救能力培訓。每年定期開展1-2次全民急救知識培訓,使中小學生具備一定心肺復蘇救護常識,提高中小學生生命健康科學素養;對企事業單位進行全員培訓,讓大家了解心肺復蘇基本常識、除顫儀的基本操作方法,提高救護技能普及率;紅十字會等專業機構每年定期舉辦急救知識培訓班,對參與培訓、考核合格者頒發證書,不斷增加急救員的數量。
二、加強急救網絡建設。及時打通急救信息傳遞“最后一公里”,創建急救手機軟件,或與國內已成熟的“互聯急救”手機軟件接軌,發展認證機構及認證救護員團隊,一旦發生心源性猝死事件,及時通過手機網絡發送相關信息,借助網絡平臺就近調配救護員,讓救護員盡快到場施救,提高心源性猝死的院外搶救成功率。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