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鋪村村民在晾曬粉條。通訊員 許娜攝
冬日的陜北,天寒地凍。1月8日,在延安子長市欒家坪街道十里鋪村粉條加工廠內,村民們正在緊張地忙碌著。經過清洗、分離、沉淀等36道工序后,一顆顆洋芋完成華麗“變身”。村里的晾曬場上,一排排晶瑩剔透的洋芋粉條整齊懸掛,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亮眼。
“去年村里的粉條加工廠更換了新設備,產量從原來的每天200公斤增長到300公斤,總共銷售了1.8萬公斤粉條,收入約50萬元。從現在到過年每天都要開足馬力生產加工,滿足市場供應。”看著眼前的洋芋粉條,十里鋪村黨支部書記賈向陽喜上眉梢。
地處黃土高原的十里鋪村,土質疏松、氣候干爽、晝夜溫差大,是洋芋的優質產區。這里的洋芋淀粉含量高,適合制作粉條。村民們祖祖輩輩都有“漏粉”的好手藝,做出來的洋芋粉條久煮不爛、筋道爽口,在十里八鄉堪稱一絕。
“以前,農民自己賣洋芋,價低還沒銷路。有時在農貿市場站一天,累得腿腳發麻也賣不了幾個錢。”十里鋪村洋芋種植戶孫耀明回憶,那時雖說洋芋種得多、產量大,但苦于價低,沒有銷路。粉條制作也多是“單打獨斗”的家庭小作坊,不成氣候。
轉機發生在2016年。“一斤洋芋賣不到1元,一斤粉條至少賣12元,這不就是土疙瘩里生金么。咱村洋芋有產量、‘漏粉’有技術,粉條產業我看能弄。”在賈向陽與村干部和種植戶多次討論后,大家一致決定建廠發展粉條產業。當年8月,十里鋪副食品加工合作社成立,探索集洋芋種植,粉條生產、銷售于一體的特色產業發展之路。
十里鋪村發展粉條產業的想法也得到了幫扶單位國網延安供電公司的大力支持。除了投入9.8萬元項目建設資金,國網延安供電公司還對村里的變壓器進行增容,更換10千伏老舊線路5千米,并對粉條廠全部用電設備進行更換。2016年10月,十里鋪村粉條廠建成投產,當年就生產粉條5000多公斤,收入約15萬元。
為了推動十里鋪村粉條產業發展壯大,國網延安供電公司先后派遣5任干部駐村幫扶,與村干部一起抓生產、跑銷路,將十里鋪粉條推銷至全國各地。
“2022年,我們又投入25萬元項目資金對粉條加工廠進行設備升級改造,并進行了房屋維修。目前,粉條加工廠年產量達3.5萬公斤,每年能為村集體經濟帶來30萬元收入。”國網延安供電公司駐十里鋪村干部馬亞軍說。
因味道純正、口感筋道,手工制作的十里鋪洋芋粉條在市場上很受青睞,產業鏈也像粉條一樣被不斷“拉長”。瞄準洋芋粉條產業發展潛力,村集體流轉75畝連片土地擴大種植面積,打造洋芋種植基地,拓寬生產、加工、銷售渠道,實現洋芋粉條規?;?、標準化生產,讓洋芋和深加工農產品走出田間、走俏市場。十里鋪村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5年的4000元增長到2023年的1.6萬元。
如今,不少十里鋪村農戶不僅種洋芋還加工洋芋粉條,在家門口多了一份收入。“現在,洋芋直接賣給村里的加工廠,價高還不用到處跑,我今年種的洋芋賣了2萬多元。 農閑時,我還在廠子里打工,一年收入1萬多元,光景一天比一天好。”孫耀明笑著說。
“小洋芋”做成“大產業”。近年來,子長市充分挖掘“子長洋芋”“子長粉條”品牌潛力,做好“土特產”文章,構建起洋芋產業“產加研銷”一體化生產經營服務體系,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深挖多元價值,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我們立足區域資源優勢,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因地制宜發展了山地蘋果、粉條加工、設施農業、中藥材等一批特色農業產業。2022年以來,全市利用財政銜接資金實施166個產業項目,累計帶動1.47萬農民增收。”子長市鄉村振興局副局長高小軍說,下一步,子長市將探索推行“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合作社+農戶”等多種經營模式,拓寬農民增收致富路子,讓更多農民在家門口有活干、有錢掙。(記者 董劍南)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