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的提案內容包括維修保護中央醫院舊址并設立紀念館、做好外宣工作的具體策略,相關內容正在加緊完善。”1月16日,省政協委員、延安革命紀念館館長劉妮說。
劉妮從事文博工作已經33年。她曾任延安新聞紀念館館長、延安魯藝文化中心主任和延安文藝紀念館館長,用20多年時間征集到5000多件革命文物。為了迎回一件文物,她往往是“十年磨一劍”。為了征集冼星海的音樂指揮棒,她花了整整12年的時間。
2023年,劉妮回到自己文博工作生涯的第一站——延安革命紀念館擔任館長。“延安革命紀念館館藏文物豐富。通過深入研究挖掘,我們可以借助文物講經濟建設、政治建設,講黨的思想路線,讓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通過延安故事走向世界。”劉妮說。
延安革命紀念館是收藏和展示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革命文物、發展歷程,以及研究和宣傳延安精神的主陣地。2023年,劉妮提出提高紅色文化研究和內涵闡釋能力,打造文化講解品牌工程。為此,她帶領團隊推出“館長講思政課”品牌活動。
在空軍軍醫大學,劉妮以“土窯洞里的醫療奇跡——延安有個中央醫院”為主題,講述專題思政課。課程以延安中央醫院的發展為主線,講述中央醫院在中國式現代化醫療衛生事業的孕育和發展中作出的特殊貢獻。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劉妮以“當冼星海‘遇到’馬克思”為主題,將革命文物與紅色藝術教育、強軍文化建設相結合,深入淺出地講述了集學術性、藝術性、理論性于一體的思政課。
“講解不是照本宣科,一個好的講解員不應拘泥于固定講解詞。講解員對一段歷史研究越透徹,越能講得生動鮮活。”劉妮說。
講解員出身的劉妮,不論到哪里工作、擔任什么職務,從來沒有放下過講解工作,始終堅持一線講解,在團隊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她一直在思考,怎樣才能將百年黨史中的延安故事挖掘好、講述好,不斷增強紅色文化的感召力和影響力。為了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講解員隊伍,她提倡講解員要把展覽內容和史實脈絡相結合,深入理解展品和展覽的關系,去背誦化、去粗線條化,用接地氣、有感染力、能與觀眾共情的更好講解讓展覽煥發第二次生命。
為了不斷提升理論水平,劉妮長期致力于中共黨史和魯藝史研究,投身紅色文化研究與宣傳,用紅色藝術視角來闡釋延安精神,著有《清涼山記憶》《親歷延安歲月——延安電影團攝影紀實》《魯藝記憶》等多部專著。
目前,延安是全國唯一革命文物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有革命類紀念館19座、革命文物43673件(套)。劉妮認為,延安要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資源優勢,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育文博學科類人才,為革命文物高質量發展發揮主力軍作用。同時,延安革命紀念館要運用AR、VR等數字科技豐富展覽展示方式,把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記者 王姿頤)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