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親臨陜西,勉勵我們“要有勇立潮頭、爭當時代弄潮兒的志向和氣魄”,賦予我們“在西部地區發揮示范作用”“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陜西新篇章”重大戰略使命,三秦兒女備受激勵和鼓舞,深感溫暖與榮光。
首屆中國一中亞峰會在西安成功舉辦,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陜西的極大信任、極大關懷。我們牢記“國之大者”,扛起政治責任,精心精細做好服務保障,向全世界展示了恢弘的中國氣派和絢麗的陜西風采,為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貢獻了力量。
回顧2023年
一年來,面對經濟恢復的波浪曲折和結構調整的艱巨任務,面對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演進,面對風險挑戰相互交織的復雜局面,我們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扎實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貫通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在省委堅強領導下,圍繞構建“六個體系”、爭做“六個示范”目標,深入開展“三個年”活動,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民營經濟、開放型經濟、數字經濟,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內生動力顯著增強、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全年生產總值達到33786億元、增長4.3%,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過3400億元,糧食產量突破1300萬噸。
緊盯關鍵環節,穩定經濟運行
堅持能源與非能穩產并舉抓工業,巴拉素等10處煤礦建成,延長氣田擴產一期項目新增產能18.9億方,新增電力裝機1520萬千瓦,新能源裝機總量突破4000萬千瓦,鎮安抽水蓄能電站1號機組調試發電,榆能40萬噸乙二醇項目建成,汽車、太陽能電池、集成電路圓片產量分別增長33.4%、154.5%、7.4%,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000家左右,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投資130億元的比亞迪擴產項目當年開工、當年投產,G8.5+基板玻璃項目建成,延榆高鐵開工建設,丹鳳至山陽高速公路通車,引漢濟渭工程實現供水。新能源汽車銷售額增長100.3%,文旅重點產業鏈年綜合收入達到7729億元。
堅持創新驅動,推動產業升級
攻克關鍵核心技術363項國內首條千噸級高品質鎂示范線建成投產。新增國家級科技孵化器10個,科研人員成立轉化企業1051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分別增長37%、33%,新增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0家。全省發明專利投權2.2萬件、增長16.1%,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10萬件,就地轉化技術合同占比提高11個百分點。制造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企業投資分別增長10.1%、46.2%,制造業重點產業鏈產值突破1萬億元、增長10.2%,乘用車(新能源)、太陽能光伏等9條產業鏈產值增速超過兩位數。數字產品制造重點行業增加值增長18%。
推進改革開放,釋放市場活力
上線“一件事一次辦”服務事項15個,“跨省通辦”政務事項達到154項。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超490億元,普惠小微貸款、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分別增長26.2%、26.9%,實有企業156.5萬戶、增長12.1%,凈增“五上”民營企業1182家,新增上市企業7家。供應工業“標準地”316宗3.6萬畝,“交地即交證”項目676個。省屬企業實現利潤799.4億元,居全國第6位。實現中亞五國通航全覆蓋,對中亞出口增長221.9%。中歐班列開行量突破5300列、增長15.3%,出口陜西貨值增長26.1%。自貿試驗區新增有業績的外貿企業368家,陜汽重卡、新能源汽車出口分別增長101.4%、1154%。
統籌城鄉區域,推動融合發展
蘋果、木耳、茶葉農業產值分別增長3%、24.5%、12.8%,新增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個,縣域生產總值達到1.6萬億元,西部百強縣新增1個、達到8個。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增長15.2%,集體經濟薄弱村降至10%以內,農村衛生戶廁、自來水普及率分別達到81.7%、95.6%。新建改建高標準農田230萬畝,糧食總產和單產均創歷史新高。啟動實施西安都市圈建設三年行動。柞水縣朱家灣村入選2023年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村”。
加強生態治理,促進綠色轉型
推動秦嶺七省(市)跨區域保護,修訂秦嶺區域產業準入清單,秦嶺陜西段環境優良面積達99.3%,商路被納入全國氣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市。全面啟動荒淇化綜合防治和黃河“幾宇彎”攻堅戰,治理沙化土地94.9萬畝。開展黃河流城清廢行動,提標改造縣級以上污水處理廠114座,黃河干流水質穩定達優。新能源交易163億千瓦時、綠電交易22億千瓦時,綠電供給占比達到26.8%。
強化夯基兜底,增進民生福祉
開展就業創業十大行動,發放穩崗資金9.2億元、創業擔保貸款63億元,城鎮新增就業43萬人,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7%。投入35.1億元改善1646所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高等教育第三方評估第一層次學科增長89%,國家級教學成果獲獎數全國第3,高校承擔企事業單位委托經費(理工農醫類)全國第4。西安交大一附院榆林醫院獲批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83個縣啟動建設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5%和11%,51種慢性病、地方病納入醫保范圍。建成鄉鎮(街道)區域養老服務中心300個。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2016個,惠及居民23.14萬戶。嚴厲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社會治安群眾滿意率達到98.8%。
展望2024年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5.5%、6.5%,城鎮新增就業4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糧食產量1260萬噸以上。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5%以上,力爭“十四五”以來累計降低10%左右。
今年重點工作
強化創新引領,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培育創新驅動新引擎。實施科技創新“八大行動”,加快西安“雙中心”重點項目建設,積極創建國家工業母機創新中心,啟動建設能源陜西實驗室,探索釋放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溢出效應。實施新一輪秦創原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打造20個左右省級秦創原未來(新興、特色)產業創新聚集區。推動“三項改革”政策向科研院所、國有企業、醫療衛生機構等延伸。啟動實施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計劃,全省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4%,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4200億元。深入實施“登高、升規、晉位、上市”四個工程,全年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2.5萬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85萬家。
塑造產業鏈群新優勢。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煤炭、原油、天然氣產量7.8億噸、2470萬噸、350億方以上,能源工業增加值增長5%。乘用車(新能源)、太陽能光伏、輸變電裝備、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鏈產值分別突破2500億元、1800億元、1000億元和1000億元,非能工業增加值增長7.5%。力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8%。打造商旅名街15條,游客人數、旅游收入分別增長8%、8.5%,文旅重點產業鏈年綜合收入達到8500億元。
搶灘數字經濟新藍海。聚力培育軟件和信息服務、物聯網等10個重點數字產業集群。培育工業互聯網平臺10個,打造制造業數字化改造樣板100個。加快“雙千兆”網絡部署和IPv6改造,力爭5G基站總量達到12萬個。
堅持綜合施策,著力擴大有效需求
擴大有效益的投資。推動陜煤1500萬噸煤炭分質利用、國能循環經濟煤炭綜合利用兩個千億級項目開工。加快閃存芯片、比亞迪擴產和隆基100GW硅片等項目建設,實施好240個工業投資和技術改造重點項目,新增產能項目釋放產值1000億元,制造業投資增長6.5%。加快延榆等5條高鐵、眉大等13條高速、西安威陽國際機場三期、東莊水利樞紐、王瑤水庫擴容等在建項目進度。實際使用內資增長10%。全年社會(企業)資本投資增長5%。
激發有潛能的消費。限上網絡零售額增長10%。重點支持15個縣開展縣域商業建設行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5%。
深化改革開放,進一步激發內生動力
抓好重點領域改革。主動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推進市場監管領域準入準營“一件事”改革。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進省屬國企戰略協同、專業重組。分類推進開發區改革,加快政企分離,提高運營效率。深化電力市場改革,逐步降低全社會用電成本。建立健全與人口、產業布局相匹配的水資源配置機制。完善省對市縣轉移支付制度。
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西安國際港站吞吐量49萬標箱以上,力爭省內貨值增長15%。實施自貿區提升戰略,開展制度型開放先行試點。開展“陜耀全球”百團千企拓市場抓訂單活動,凈增有業績的外貿企業500家,進出口總值增長8%。積極有序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抓好456個項目落地。
推動民管經濟加快發展。健全服務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體系,完善惠企政策直達快享機制,常態化辦好政企懇談會,深入開展“三整治四提升”專項行動,全面清理政府拖欠企業賬款。擴大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覆蓋面,培育認定省級公共服務示范平臺30家、人才服務基地25家。深入開展“十行千億惠萬企”融資專項行動,為中小微企業新投放信貸資金不少于2000億元。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00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單項冠軍”企業均增長20%以上。力爭新增上市企業10家。
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促進農業高質高效。新建和改造提升200萬畝以上,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4500萬畝以上,新增耕地20萬畝以上。做優做強蘋果、蔬萊、茶葉、畜禽、中藥材5個千億級和乳制品、食用菌、獼猴桃3個百億級產業鏈群,水果產量達到2110萬噸,蔬菜和食用菌達到2100萬噸,茶葉保持在14萬噸左右。創建省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30個。持續推進種業振興“五大行動”。
促進鄉村宜居宜業。新創建500個以上產業強、農民富、環境美、農村穩的省級示范村。高質量完成22.9萬座戶廁改造任務,生活垃圾收運處理自然村達到93.7%。
促進農民富裕富足。深化農村集體經濟“消薄培強”行動,加大合作社質量提升、示范家庭農場創建力度,集體經濟薄弱村降至5%以內、較強村超過10%。推動防止返貧幫扶政策和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政策銜接并軌,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
夯實縣域支撐,增強區域發展均衡性協調性
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分類施策推動產業功能縣、農產品主產縣、生態功能縣特色化差異化發展,力爭縣域經濟增速高于全省增速1個百分點。深入實施產業園區三年提升工程,縣域園區工業產值增長7%。分類推進100個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鎮建設,新創建10-15個縣城建設示范縣。
深入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推動轉移支付、要素配置等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促進未落戶常住人口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實施城市更新行動。
推動三大區域相互賦能。加快建設榆林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延安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區,打造陜北高端材料基地鼓勵引導陜南壯大旅游康養和毛絨玩具、小電子、預制萊等消費品制造業。依托“飛地經濟”深化跨區域產業協作,健全區際利益補償和區域合作利益分享機制。
踐行“兩山”理念,不斷提升綠色發展水平
更好服務全國生態保護大局。實施守護祖脈秦嶺三年行動。加快黃河西岸、渭河沿岸生態帶建設,修編“三北”工程六期規劃,以毛烏素沙地、白于山區為重點,全力打好“幾字彎”攻堅戰,完成沙化土地治理93萬畝,治理水土流失4000平方公里,全省水土保持率不低于70.8%。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升重點行業減排績效,新增B級及以上企業100家左右,削減關中地區電煤消費160萬噸,力爭煤炭主產區鐵路運輸比例達到90%,國考10市PM2.5平均濃度降至36.2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達到299.1天。
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積極推動地熱資源利用。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扎實推進生活垃圾分類。
發揮資源優勢,積極推進文化強省建設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積極推進石峁申遺,深入推進太平遺址、秦東陵等重點考古研究。建好用好長城、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打造中華文明重要標識地。提高大遺址保護利用水平,做好革命文物集中連片保護和整體展示,促進西安鼓樂、咸陽茯茶、漢中藤編等特色非遺傳承發展。扎實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
大力促進文藝繁榮發展。開展青年藝術家創作扶持計劃,推出更多既具秦風秦韻、又叫好叫座的精品力作,進一步擦亮“文學陜軍”“長安畫派”“西部影視”“陜北民歌”等特色文化品牌。振興秦腔藝術,辦好2024中國秦腔優秀劇目會演活動。提升絲略國際藝術節影響力,支持傳統劇院拓展網上劇場。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持續提升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服務水平,鼓勵延長開放時間。深入實施智慧廣電鄉村工程。推動文旅惠民平臺擴容提質,創新開展“戲曲進鄉村”“文化進萬家”等活動。
突出可感可及,扎實辦好民生實事
全力穩就業促增收。扎實開展職業技能提升、勞務品牌培育、就業服務提質三項工程和大學生基層就業行動計劃,拓寬跨區域勞務協作、公益性崗位安置等就業渠道,促進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穩定就業。
推進教育強省建設。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保障機制。加大省級標準化和示范普通高中創建力度。實施高職“雙高計劃”和中職“雙示范”建設,推進職普融通。扎實推進“雙一流”建設,加大高校優勢特色學科發展支持力度。
深化健康陜西建設。扎實推進國家醫學中心、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支持銅川開展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示范試點。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的衡布局,壯大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力爭每萬人擁有全科醫生數達到4人。
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城鄉居民養老待遇水平。加快推進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建立經濟困難家庭失能老人補貼制度,提高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標準,開展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三年行動。推進普惠托育機構建設,力爭每千人托位數達到3.8個。推廣老年助餐和就近醫療服務。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