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如今,實現“雙碳”目標已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行動。
近年來,陜西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出新步伐。三秦大地上,綠色逐漸成為高質量發展最鮮明的底色。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踐行“兩山”理念,不斷提升綠色發展水平。兩會上,我省代表委員圍繞綠色發展主題,各抒己見,紛紛獻計。
探索固廢循環利用新模式
進入新發展階段,綠色發展不僅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更關系著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全省大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廣泛開展各類主題活動宣傳“無廢理念”和“無廢文化”,提升社會公眾對“無廢城市”建設的認知度……2023年,陜西穩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作為能源大省,我省工業固廢主要集中在煤炭、電力、化工等行業,主要類別為尾礦、煤矸石、粉煤灰和爐渣等。”省政協委員、榆林中科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人事教育部部長王振中表示,工業固廢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對其簡單處理是一種浪費,需要扭身尋“綠”,不斷探索工業固廢循環利用新模式。
如何變“生態包袱”為“綠色財富”?王振中建議,省級相關部門應出臺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管理相關辦法,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引導傳統企業向高附加值、污染可控、設備先進的高端產業轉型,更好實現資源綜合利用、綠色發展。
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優美生態環境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重要期待。
推動秦嶺七省(市)跨區域保護,秦嶺陜西段環境優良面積達99.3%;開展黃河流域清廢行動,黃河干流水質穩定達優;加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保護,陜南硫鐵礦污染整治成效明顯,漢丹江出省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過去一年,我省加強生態治理,促進綠色轉型,取得了良好成效。
山水資源豐富,是我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天然優勢。
“我們將整合林業、農業、水利等有效資源,切實做大區級生態產品規模。同時,圍繞生態資源權益,抓好林業立體空間運用,發展林上碳匯、林中套種、林下種養,穩步推進首期5萬畝雙儲林項目建設。”省人大代表、安康市漢濱區區長吳大林說,漢濱區將積極參與碳排放權、用水權、排污權等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不斷拓展綠色資源、綠色資產、綠色資本價值轉換路徑,創新標準化、金融化、電商化生態品牌運作,爭取設立全省綠色資源碳匯交易平臺,切實提升生態資源公司發展質效。
加快裝配式建筑推廣應用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煤電、建材、化工等重點行業領域節能降碳,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積極推動地熱資源利用。
“雙碳”時代,裝配式建筑迎來新機遇。
“裝配式建筑是以構件工廠預制化生產、現場裝配式安裝為模式,以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一體化裝修和信息化管理為特征,實現建筑產品節能、環保、全周期價值最大化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建筑生產方式。”省政協委員、渭南市產業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馮五一告訴記者,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對推動城市建設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我省印發的關于推動全省裝配式建筑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到2025年,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到30%以上,裝配式建筑單體建筑裝配率不低于50%。
馮五一建議,我省可率先在保障房、橋梁、工業廠房、產業園區、市政、軌道交通等項目上使用裝配式建筑,有效帶動全省裝配式建筑制造和安裝提質擴量。同時,大力推廣應用新材料、新技術,降低裝配式建筑成本,打造門類齊全、布局科學、供需平衡的裝配式建筑產業鏈,走出一條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全力當好秦巴生態衛士
漢中市地處秦巴山區,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主要水源匯集區和供給地。
近年來,作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漢中不斷為產業“植入”科技元素,提升產業一線“含綠量”,持續促進“綠色顏值”轉換為“金色產值”,帶動當地農戶增收和企業發展。
這一點,省人大代表、城固縣縣長王健梅感觸很深:“城固縣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我們堅持把秦嶺巴山區域美景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作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主線,扎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讓人民群眾共享生態之美、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確保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繼續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圍繞‘雙碳’經濟,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綠色食藥、新型材料三大綠色制造業,積極構建綠色循環的生態產業體系,持續放大生態資源的價值轉換效益,切實為譜寫陜西新篇、爭做西部示范貢獻力量。”王健梅說。
(記者 劉楓 秦驥)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