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記者 李榮
3月14日,由西安市水務局、經開區管委會、西安水務集團共同主辦的2024年“水韻西安 與城共生”節水系列宣傳活動正式啟動。中央和省市媒體組成的采訪團分別前往西安市第四再生水廠、中節能(西安)環保能源有限公司等地,實地探訪西安市深入貫徹落實“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以及在水資源調配、再生水使用等方面取得的新進展。
科技賦能讓城市污水“變廢為寶”
“我們主要承擔來自主城區、太華路以西區域的城市污水處理,每天大約有50萬噸污水流入。”在西安水務集團凈水處理公司第四再生水廠中心控制室,工作人員正通過智能化操作監測各項數據,電子大屏上顯示著設備運行和污水處理情況。
第四再生水廠副廠長鞏文科說,為確保各項設備正常運轉,廠區各個區域、不同班組的工作人員2小時巡檢一次。污水處理主要分為預處理、生物處理和深度處理三個階段,目前公司采用高效沉淀池+V型濾池處理工藝,在關鍵處理環節均做了加蓋除臭處理,可有效降低有害物的排放。
走進再生水資源化展示區,入口處一輛灑水車模型引起記者們關注。這輛灑水車正停在2根倒L形水管前,汩汩清水流進灑水車水箱。據介紹,這些水都是經處理達標的再生水,由周邊污水“變身”而來,主要應用于道路清掃、綠化澆灑、車輛沖洗等。
“我們設置了再生水、市政雜用、工業冷卻等主題,主要向參觀者展示再生水如何‘變廢為寶’。”鞏文科說,廠里出水指標穩定達到《陜西省黃河流域污水綜合排放標準》A標準,一部分流入渭河,一部分用于景觀灌溉、工業用水和市政雜用等。2023年,第四再生水廠共處理污水1.81億噸,其中1.75億噸用作渭河生態補給。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西安市已新建、擴建污水處理廠46座,污水處理能力達到每日407.1萬立方米,出水標準由一級B提升到準四類,再生水已廣泛應用到工業利用、綠地灌溉、農業灌溉等多個領域,年利用率達34%以上。
再生水循環利用助力企業綠色發展
走進西安市鄠邑區中節能(西安)環保能源有限公司西安鄠邑項目廠區,一體化凈化器、污水處理器等設備正高效運轉,凈化完成后的再生水置于循環水池之中。
“作為工業用水大戶,這些設備能夠實現再生水循環利用,每年能節約新鮮水136萬噸。”公司項目生產管理安全總監馬福剛介紹說,相比直接使用自來水,每年可以節省成本約300萬元。目前,每天再生水使用量為3500噸,已累計使用323萬噸再生水。
西安鄠邑項目主要承擔區內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和垃圾焚燒發電工作,需要耗費大量工業用水。鄠邑區屬于水資源緊缺地區,為解決用水難題,2019年11月,公司在廠區鋪設供水管網,將鄠邑區第二污水廠再生水通過管道引流入廠,為項目用水提供了保障。
“廠區在發電、設備冷卻等方面用的都是再生水,生產過程產生的部分廢水經處理后也能回收利用,再生水利用在這里實現了閉環。”看著眼前的大型設備,馬福剛說,再生水進入廠區時,要經過一體化凈水器初步過濾,達到工業用水標準后,才可以放置于循環水池中備用,最后再用于循環冷卻水、生產設備冷卻水及生產消防等作業中。
為提高再生水利用效率,該公司持續加強企業節水管理,建立健全創新節水機制,通過成立節水工作領導小組、設立節水管理專員、制定節水制度、建立用水臺賬等方式,有效減少水資源浪費,榮獲“2023年西安市級節水型企業”稱號。
守住居民飲水安全“最后一道防線”
城市供水是民生之基。針對高層、超高層建筑對水量、水壓的要求,需要將市政公共供水在小區泵房經局部增壓再供給住宅,這個過程稱為二次供水。
西安市經開區白樺林團圓小區共有住戶434戶,由經發物業管理單位管理。小區水泵供水系統包括二次供水泵房1座、不銹鋼水箱2個,日常供水量約為100立方米。
在小區負二層設備機房里,一體化智慧泵房正“嗡嗡”地運作,這里供水設備、水質檢測儀、水壓監測裝置等一應俱全。
“我們主要負責小區二次供水的日常運行維護管理工作,以確保小區水質達標、供水穩定。”經發物業工作人員說,物業會選取有資質的設備清洗單位,每半年對供水設施進行清洗消毒。此外,還委托有資質的單位對水質進行檢測,以確保二次供水水質符合國家標準。
據介紹,目前,西安市共有4000余個二次供水小區。
“我們通過標準引領,編制地方標準6部,制定技術及管理標準43項,成為全國唯一一個二次供水行業國家級標準化試點單位。”西安市水務局供水管理中心技術干部王曉婷說,公司將二次供水項目與人防、消防等項目的設計審查、竣工驗收納入市施工圖審查系統和工程建設審批系統,同時,每年對物業管理單位完成監督檢查2000到3000點次,對水質進行抽檢。目前已完成老舊小區自來水及戶表改造約41.2萬戶,供水企業對改造設施實施了接管并實現了專業化運行維護,清洗率、水質合格率均達到100%。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