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西北大學研發的一項
“猴臉識別”技術
再次獲得突破
在川金絲猴的調查監測中
發揮了重要作用
↓↓↓
“猴臉識別”技術是由當前廣泛運用的人臉識別智能系統演化而來。基于人類臉部特征,進行身份識別的人臉識別技術,在當下早就突破了僅靠臉部的局限。
“面部識別精度很高,但是它并不是總能拍到面部,那這個時候怎么辦?我們現在用身體或者其他特征來識別。”西北大學教授郭松濤說道。
一只幼年金絲猴對攝像頭產生了興趣
據了解,猴臉識別靠的不僅僅是猴臉,還有由動物行為及其他身體特征共同構成的多模態數據。
專家介紹,“猴臉識別”技術,目前能夠識別物種的依據,除了能夠靠客觀上的“形”,還能夠靠主觀意識上的“態”。這項技術看起來像是“感知”智能向“認知”智能進了一大步,精準度也大幅提升,實際上,是依靠對動物超出形體外部特征之外的更為專業深入的觀察及數據采集,比如說骨架特征。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川金絲猴,屬于靈長類動物,在生物學上歸類于靈長目猴科下的仰鼻猴屬。與川金絲猴同屬的靈長類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滇金絲猴,即將成為該項監測技術的首批適用者,科研人員將試點區域從陜西秦嶺拓展到云南的白馬雪山。
郭松濤攻讀博士期間在野外做數據記錄(資料圖片)
郭松濤教授說:“我們國家有27種靈長類,我們以前是在川金絲猴,在秦嶺開展工作。我們近期在云南白馬雪山將要開展類似的試點工作,將白馬雪山的野生猴群,像我們在秦嶺研究的野生猴群一樣,進行自動化的個體識別、行為追蹤”。
一套監測系統,一旦能夠針對靈長類動物實現多模態數據識別,也就意味著這套技術幾乎能夠通用于所有的四足動物。
這套監測技術幾乎適用于所有的“四足獸”,包括已在陜西秦嶺測試完成的羚牛。它也將推廣運用于國內的不同保護區的多個種類的野生動物。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