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記者 李榮
“咱們的非遺傳承人商標已經注冊好了,接下來要調整思路,好好規劃,爭取帶動更多鄉親加入掛面廠”“咱們不要追求數量,要小而美,守住傳統手藝”……3月2日,在山陽縣中村鎮土橋村村民李正青家,她正和家人圍坐一起商討掛面廠未來發展問題。
作為商洛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山陽手工掛面”代表性傳承人,20多年來,李正青始終堅守匠心精神,堅持誠實經營,嚴把產品質量,積極創新傳統技藝,用一把把掛面創造出自己的幸福生活。
商洛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山陽手工掛面”代表性傳承人李正青。 受訪者供圖
從外行到能手的“蝶變”
中村鎮制作掛面的歷史悠久,空心掛面更是遠近聞名,土橋村也有家家戶戶制作手工掛面的傳統。
1993年,李正青作為一名外縣姑娘嫁到土橋村。看著大家將一袋袋面粉經過十幾道工序后變成一把把細細的掛面后,這激發了李正青的好奇心。在公公的鼓勵下,李正青開始學習掛面的制作技藝。
“原以為會很簡單,但真正做起來卻很難。”雖遭遇多次失敗,李正青卻始終沒有放棄,通過虛心向村里的掛面“老把式”請教學習、不斷摸索實踐,慢慢掌握了手工掛面制作的全部技藝。
“揉面是個體力活,要把拌好的面反復揉壓,盤條和搓條更考驗技巧,因為要趕在太陽出來時把面掛到面架上晾曬,掛面上桿繞條多是從凌晨3點開始,要給每一道工序留足時間讓面發酵。”聊起掛面制作,李正青的眼里滿是熱愛。
一架掛面從和面開始,需要經過揉面、盤條、上桿、分扦、拉長等十幾道工序。經過不斷嘗試,李正青的手藝得到了越來越多村民的認可,每年臘月,時不時有村民來請她幫忙制作掛面,她從未收過一分錢,“這是大家對我的信任,公公也經常幫助大家制作掛面,從來沒有收過錢,我更不能收。”
商洛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山陽手工掛面”代表性傳承人李正青。 受訪者供圖
聯農帶農共同發展
因為家里有磚瓦廠需要打理,李正青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再親手制作掛面。2012年,磚瓦廠面臨經營危機,經過深思熟慮后,李正青向家人提出了把磚瓦廠改建成掛面廠的想法。
在土橋村,幾乎家家都會制作掛面,但始終沒有形成規模。“既然市場有需求,為何就不能把大家凝聚起來形成自己的品牌,把老手藝發揚光大呢!”2012年,李正青的女兒喻琰從廈門返回家鄉創業,并創辦商洛市贏正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由李正青擔任公司董事長。在企業創辦之初,李正青就和女兒達成一個共識,“除了聘請老匠人外,還要優先吸納貧困群眾到公司務工。”
2014年6月,李正青和女兒共同發起成立了手工掛面合作社,把村上制作掛面的散戶全部納入合作社,生產的掛面統一由合作社進行包裝銷售,極大地提高了群眾收益。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經發展社員200余人。
在李正青帶領下,公司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生產標準體系,對每一道流程都提出了嚴格規定,極大地提高了產品質量。為了讓更多人掌握手工掛面的生產技術,李正青聘請經驗豐富的老匠人對務工群眾進行技術培訓,累計培訓200多人。此外,她還把企業的生產標準、研發的新產品向加工散戶推廣,帶動周邊群眾通過發展掛面產業增收致富。
為了破解手工掛面的季節性生產瓶頸,李正青組織老匠人反復試驗,利用現代溫控技術,攻克了“空心手工掛面反季節生產創新技術”,并獲得商洛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實現了手工掛面一年四季皆可生產的夙愿。此外,李正青還創新提出“掛面+”思路,把蔬菜瓜果藥菌等融入手工掛面制作中,研發出菠菜面、火焰面、葛根面、苦蕎面等十多個掛面新品種,受到市場青睞。
“非遺”技藝傳承之路
為傳承“非遺”技藝,2013年,李正青籌資建設了中村鎮手工掛面非遺傳承基地。“制作手工掛面是個苦力活,許多年輕人不愿意干,現在廠里的工人大部分都是爺爺輩的人。”雖然生意做得紅火,但“非遺”技藝如何傳承下去一直是李正青憂心的事。
2023年,李正青創建的手工掛面非遺傳承基地被授予“陜西省第三批省級非遺工坊”,這讓她看到了更多希望。
“鎮上對建設非遺傳承基地很重視,也給了很多優惠政策,作為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我更要積極發揮作用,把這門老手藝傳承下去。”為了擴大中村手工掛面的影響力,李正青和女兒喻琰積極參加各種展銷會和洽談會,把掛面制作過程拍成短視頻在抖音等網絡平臺發布,受到廣大網友關注。
“掛面不調鹽,有言可在先”“和面面,要用心,鹽和水,得調勻”……最近一段時間,李正青邀請部分老匠人和文化學者,圍繞中村掛面的歷史創作了許多朗朗上口的歌謠,通過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讓更多青少年領略非遺文化的魅力,把“非遺”技藝一代代傳承下去。
“做掛面要空心,但做人要實心。”李正青堅持用公公的話教育子女。“我會堅持把制作空心掛面的這項老技藝傳承下去,將做人的道理傳給下一代。”看著院子里吐著新綠的櫻桃樹,李正青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