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秦瑤 記者 李榮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課題。
近日,國務院印發的《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實現新增糧食產能千億斤以上,全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并明確了“鞏固提升口糧、主攻玉米大豆、兼顧薯類雜糧”的分品種增產思路。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目標如何實現?如何破解糧食穩產增產密碼?聽聽馮艷莉、馮永忠、劉成穹三位委員怎么說。
“藏糧于地”提升耕地質量
按照《陜西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到2025年,全省將累計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2194萬畝;到2030年,全省將累計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2617萬畝。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一項復雜且綜合性高的工程建設,不同自然地理要素和社會經濟條件下,不同作物配置、熟制與種植方式都存在差異,對農田質量的要求不盡相同。在具體的建設中,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才能保證農田建設的科學化,滿足區域種植需求。”省政協委員、銅川市政協副主席馮艷莉說。
馮艷莉在調研時發現,我省部分耕地質量基礎較差,如陜北黃土丘陵溝壑區和陜南山地丘陵區,土地零散、高低不平,不利于機械化耕作。關中地區部分耕地持續高投入、高消耗、高產出的模式,使得耕地長期超負荷利用,耕地質量下降,有機質含量偏低。此外,污水灌溉、化肥和農藥過量使用等,也使耕地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馮艷莉建議,要進一步加大耕地保護工作力度,協調相關單位和部門聯合參與耕地質量建設,加大投資力度,積極整合農業和生態環境建設等工程資金,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改造中低產田,提高耕地生產潛力,采取措施逐年加厚土地耕層,提升耕地綜合生產能力。
“藏糧于技”提高糧食單產
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藏糧于技,是落實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的中國“糧”方,用好科技這把利器,才能真正讓科技成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
省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鄉村振興學院院長馮永忠認為,智慧農業是當前提升農業生產水平最主要的技術措施,是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核心技術,但目前智慧農業領域尚不在國家一級學科范疇,智能裝備研究的基礎理論不足,數字技術與農機裝備的融合不夠,智能監測、農業大數據的挖掘應用比較薄弱,智慧農業難以形成新產品、新業態,在開辟新賽道上能力有限。
馮永忠建議,要加快提升農業生產設施裝備水平,把智能田間監測預警、農業大數據平臺、農業設施數字化建設納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業生產智慧化管理,全面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馮永忠還建議,要加大農機裝備智慧化關鍵技術研發力度,提升我國智能農機裝備的研發能力、生產能力,培育智能農機裝備領域的新質生產力,搶占世界農機裝備的制高點和主導權,以現代智能農機裝備武裝現代農業,全面提升農業生產力水平,為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高水平裝備。
筑牢糧食安全人才支撐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第一資源”的人才支撐尤為重要。
省政協委員、安康市道教協會會長劉成穹在調研中發現,隨著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步伐的加快,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迫在眉睫。以她調研的安康市石泉縣為例,農村實用技術人才數量不足,青年科技人員缺乏,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基本上是婦女及老弱病殘。農業部門和基層農技推廣體系中的科技人員編制短缺,農業技術部門人員專業不對口,開展農務工作時捉襟見肘。
劉成穹建議,省農業農村廳應積極與國家、省市科研院校開展協作共建,加大對特殊急需人才的引進、使用力度,每年為主導產業、龍頭企業引進專家教授3至5名。同時,繼續加強農村鄉土人才的培育,圍繞地方優質特色農業,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每年擇優聘用“土專家”“田秀才”,彌補技術服務短板。
劉成穹還建議,要加大對農業科技人才的服務保障力度,由省農業農村廳設立專項農業推廣經費,用于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增強基層農業技術工作崗位的吸引力,對基層農技人員在職稱評定、年終獎勵性績效等方面給予優待,推進勞動公平、待遇公平,提高待遇拴心留人,穩定基層專業人才隊伍。此外,每年選派一批業務能力強、表現優異的基層農技干部外出參加培訓、接受在職教育,不斷提升農技人員專業知識素養和綜合業務能力。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