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張涵博
近日,家住西安市蓮湖區白家口麗苑小區的業主反映,物業公司在沒有征得小區業主同意的情況下安裝了人臉識別門禁系統,業主只能通過“刷臉”的方式進入小區,大家對個人信息安全問題甚為擔憂。實際情況究竟如何?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小區業主:擔憂個人信息泄露
提起小區更換人臉識別門禁系統的事,麗苑小區業主小陳憂心忡忡,她打開手機,向記者展示了物業公司在小區群發的通知。
“應上級部門的要求,為有效預防外來人員對小區造成的安全隱患,小區大門將啟用人臉識別門禁系統。”在這段通知里,物業公司要求所有業主下載“生活圈”APP,并前往物業公司錄入人臉信息。此外,通知還就大家可能提出的信息安全問題作了說明,“采集的個人圖像及個人信息有專人運營,經過單獨加密處理,并在省廳備案,由網監部審查,僅用于維護公共安全的目的。”
不久后,小區業主發現出入該小區西門和北門的門禁系統已經更換。記者在該小區西門看到,西門兩側出入口處各設置了一套人臉識別閘機,閘機上有提示說明,業主可以使用人臉或掃碼方式開門。但現場有業主說,實際上該系統并未啟用掃碼功能,大家只能通過人臉識別的方式進入小區。
小陳表示,此前大家要求物業公司拿出人臉信息數據“在省廳備案”的證據,隨后,物業公司提供了一份《人臉智能識別門禁項目介紹》文件。該文件提到,“數據安全保密,保障與執法機關數據對接要求”,并展示了兩份由國家安全防范報警系統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公安部安全防范報警系統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出具的檢驗檢測報告。報告顯示,智慧門禁控制系統符合GB∕T37078-2018出入口控制系統技術要求等多項技術要求。
“這些設備檢驗報告和數據安全沒有關系,只能說明系統能識別人臉,能打開門。”“臉咋能隨便刷呢?”“要是信息泄露了咋辦?”業主們紛紛質疑。
市民熱線:督促物業公司繼續改進
人臉識別技術是現階段應用最為廣泛的人工智能技術之一。隨著應用場景的不斷擴展,數據泄露、人臉識別技術被濫用等安全風險也隨之暴露。
2021年,媒體報道了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檢察院公訴的一起特大虛開增值稅普通發票案,案中嫌疑人將購買的公民照片處理成會動的“活照片”,破解了多款用戶量巨大的手機App。從隱私安全的角度而言,人臉識別機制的基本技術屬性引發的法律風險是不可忽視的重大挑戰。
針對麗苑小區強制“刷臉”進入小區一事,記者撥打了西安市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幾天后,記者接到一名社區工作人員的回電,他說,已到小區實地核實過此事,白家口麗苑小區住戶多、人員構成復雜,此前一直沒有門禁措施,外來人員可以隨意進出小區,群眾對小區安防漏洞意見很大。此次更換人臉識別門禁系統,是提高管理水平的一次改革。
小區采集的人臉信息是否如物業公司所說的加密并備案了?該工作人員稱:“不了解,應該沒有。”但其同時表示,將繼續跟進此事,并督促物業公司處理好安防與個人信息安全的矛盾。
專家觀點:法律禁止排他的強制門禁方式
據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規定,生物識別信息與自然人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號碼、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同屬于受法律保護的個人信息。
省政協立法協商法律專家組成員、陜西靜遠新言律師事務所執業律師雷應利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對個人信息的處理都有明確規定。只要業主沒有明確的書面同意,就不能采取非法限制業主出入的門禁措施。
2021年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個人信息相關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也曾針對小區“刷臉”進門等問題作出明確規定: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建筑物管理人以人臉識別作為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出入物業服務區域的唯一驗證方式,不同意的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請求其提供其他合理驗證方式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現行法律禁止物業企業采用排他的強制門禁方式。”雷應利表示,物業服務企業此舉的出發點,是為了讓業主便捷出入小區,但應在得到業主的理解和支持后實施。在我國目前法律環境下,若物業服務企業擬新建人臉識別系統,須依照民法典等法律規定,由全體業主依法集體決定。此外,人臉信息又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一旦泄露極有可能給業主的人身和財產安全造成危害,需要對人臉識別的全過程進行監管,并從立法上予以具體規范。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