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本月,由西安高新區應急管理局開發的安全生產管理小程序“安企助手”正式上線,為轄區企業安全生產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電子小助手”。
那么,這個“電子小助手”是如何工作的?它在促進應急管理工作“人防+技防”相結合方面有著哪些新優勢?連日來,記者帶著這些疑問進行了深入走訪……
高新區應急管理局 供圖
“安企助手”上線 “技防”優勢凸顯
據西安高新區應急管理局工作人員盧鵬飛介紹,這款“安企助手”簡單易操作,只需要打開手機微信掃描二維碼,或打開微信下拉搜索“安企助手”,就能進入小程序注冊頁面,點擊“注冊賬戶”,按照提示輸入相關信息,即可注冊成功。進入功能頁面,用戶能夠看到“一企一檔”“安全生產制度”等13個應用功能。
“目前,‘安企助手’可以使用‘一企一檔’‘風險管控’‘隱患排查’‘整改驗收’‘應急預案’‘預案演練’6個功能,企業用戶可根據提示完成操作。”7月24日,在高新區應急管理相關活動現場,盧鵬飛一邊使用手機操作演示,一邊向轄區企業安全管理人員說道:“后期,咱們這個小程序還將進一步完善,新增‘安全生產責任制’‘安全生產制度’‘安全生產培訓’‘事故上報’‘安全警示’等7個功能,讓安全生產管理工作更加高效。”
記者在活動現場注意到,這款“安企助手”小程序集隱患排查、風險管控、應急預案與演練等應用功能于一體,并且與現實中的安全生產工作關鍵環節緊密結合,為企業消除隱患和事故預防等方面提供便利,輔助實現安全管理的規范化、智能化,助力構建精準、高效、智慧的安全管理網絡。
“企業注冊這個‘電子小助手’后,可以將應急預案、演練記錄、隱患排查記錄等資料上傳至企業‘安全檔案庫’,有利于應急管理部門對企業開展安全業務指導。”西安中熔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的安全管理人員王建民告訴記者:“我們在使用過程中發現,‘電子小助手’提供的服務非常貼心、實用。比如,‘安全檔案庫’集合了歷年來企業安全演練記錄,可以幫助企業建立起自身安全電子檔案,提高安全管理效率,不僅如此,企業安全管理人員還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查詢安全信息,有利于降低事故風險、提升員工安全意識、促進企業提質增效,讓企業運行更有‘安全感’。”
當前,高新區正在全面推進“安企助手”小程序在危險化學品企業、重點工貿企業中使用。
“‘安企助手’是‘智慧應急’的新應用。”西安高新區安委辦主任、應急管理局局長邵軍鋒告訴記者:“借助‘安企助手’,企業的安全管理工作將會有一個質的提升,逐步實現安全管理從‘人防’到‘技防’的轉型,不斷提升全區安全治理能力和科技信息化水平。”
高新區應急管理局 供圖
安全發展示范 形成智慧應急新模式
今年以來,西安市加快推進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在能力水平上實現新突破,深化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動態平衡、相得益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除了高新區上線“安企助手”小程序,西安市越來越多的區縣、開發區也在關注“智慧應急”的相關應用。
今年4月,未央區開展基層應急智慧平臺建設觀摩會,旨在實現精準治理,對標“防早防小防初、滅早滅小滅初”的實際需求,解決基層監管“缺腿”“短腿”的問題,不斷提升基層應急治理能力和長效管理水平。
未央區應急管理局 供圖
今年5月,西咸新區應急管理局以“數據驅動大應急智慧管理探索”為主題,舉辦全區應急管理系統“智慧應急”專題講座——從應急管理現狀、建立決策數據、解決資源協同問題、解決人的問題、數據驅動應急管理的核心能力提升等方面,全面提高全區應急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設水平。
當前,曲江新區正在積極推進“智慧應急”建設,制定并完善曲江新區“智慧應急”建設實施方案,完成目標設計、重點項目、資源配置等各項工作,確定建設原則、建設目標。
記者了解到,新城區應急管理局自主研發了“智慧護安”云管理平臺,推行一企一碼,找到一條“小應用解決大問題”的路子,通過手機掃碼助力實現安全管理,進一步筑牢企業安全生產防線……
西安市應急管理局 供圖
近年來,西安市以創建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為主線,全力推進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臺建設。
2021年9月,西安市被確定為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臺建設試點。按照“強化頂層設計、堅持資源統籌、壓實各方責任”的總體思路,西安市精心組織、科學統籌,探索形成了“一個載體、一套標準、五大板塊、七個分平臺和N個生態”的“1+1+5+7+N”智慧應急新模式,有力提升了城市安全水平。特別是在森林防火、防汛抗旱等領域,平臺通過實時監測和預警,有效預防了多起事故的發生。
西安市應急管理局 供圖
去年3月,西安市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臺正式上線運行,形成了智慧應急新模式。
不僅如此,西安市建設的危險化學品企業監測預警系統已在危險化學品企業推廣使用,能夠及時發現和處置因設備故障、企業停電等導致的預警信息,預防各類生產安全事故發生。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西安市將繼續深化“智慧應急”建設,加強技術創新和應用,不斷提升相關平臺的監測預警等能力,同時,加強基層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提高基層應急管理水平,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多措并舉,不斷推動應急管理工作更加智能化、精準化。
(文/記者 駱妍)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