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楠
江河奔流不息,江岸黃了又綠。一江清水,能量能有多大?
億萬居民的飲水之源、吸引無數游客的人間勝景、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的“幸福水”、激活百業興旺的“一池春水”……漢江這“一江清水”,可謂是“綠”意十足、“綠”能澎湃。
漢中、安康、商洛三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主要水源地,供水量占總調水量的70%。也就是說,受水地群眾喝的10杯水中,有7杯來自陜西。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面通水10年來,累計調水645億立方米,為沿線200多個縣(市、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資源支撐和水安全保障,有效緩解了京津冀豫四省市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局面,直接受益群眾超過1.08億人。一灣碧水潤萬家,一條河流促發展。我們要用好漢江這“一江清水”,激活百業興旺的“一池春水”,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用好“一江清水”,繪就生態“新畫卷”。從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壓實責任鏈條,到探索推進公益崗位護河員制度,實現每條河流、每個湖泊都有人管,再到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安康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升級”之路,加強對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可以看到,天更藍了、水更清了、生態環境更好了。更大力度做好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我們將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水安全保障。
用好“一江清水”,奏響生態旅游“新樂章”。綠水青山獨具韻味,擁有吸引游客的獨特魅力,遠道而來的游客自然而然就變成了“回頭客”。隨著生態環境顯著改善,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都是發展生態旅游的寶庫。依法依規合理用好這些資源,著力形成江與村、人與景錯落有致的美麗鄉村,打造休閑觀光、農事體驗、戶外運動、生態康養等富民產業,不僅能為游客提供更多選擇,也擦亮了生態旅游的“金字招牌”。
用好“一江清水”,激活百業興旺的“一池春水”。富硒水、富硒茶……漢江兩岸,“水經濟”正應勢而生。繼續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實現形式,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將“美麗生態”轉變為“美麗經濟”,我們定能更好抓住機遇,以發展的“含綠量”提升增長的“含金量”,在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路上行穩致遠。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