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去年11月啟動建設的全省統一村集體資產監管系統——“陜農經”綜合信息監管服務平臺,已完成第一階段建設任務,并在全省范圍內推廣。截至目前,該平臺創建系統操作賬號3萬余個。只要登錄“陜農經”微信小程序,村民就能查看本村資金支付、合同簽訂等信息及重大事項審議情況,看到一筆筆“明白賬”。
“陜農經”綜合信息監管服務平臺開發建設分為3個階段。目前,第一階段5個模塊開發任務已全部完成并上線運行,第二階段建設正在有序推進。今年6月,我省在全省范圍內推廣應用“陜農經”綜合信息監管服務平臺。截至目前,平臺累計建立會計賬簿近2萬個,“銀農直聯”添加銀行賬戶2961戶,累計支付1249筆,金額5042.28萬元。
“陜農經”綜合信息監管服務平臺以業務全覆蓋、管理全閉環、監督全過程、信息全公開、數據全打通為建設目標,融合農村集體財務核算、資產運營、農村產權交易等多個業務需求,構建“1+2+7+14”模式,即“1個主體服務平臺+2個登錄入口+7個應用場景+14個功能模塊”。核心功能包括財務管理、“銀農直聯”、資產管理、合同管理、產權交易、成員股權、監控預警、公示公開8項。
我省于今年4月在千陽、佛坪等8個縣(區)試點運行“陜農經”綜合信息監管服務平臺。佛坪縣依托該平臺“銀農直聯”模塊,在全縣大力推行村集體資金線上審批支付模式。“我們已經全面取消集體經濟組織在銀行的柜臺業務,不再使用現金支票和轉賬支票。所有支出經過‘銀農直聯’模塊進行線上審核、審批、支付。”佛坪縣農經中心主任付景斌表示,“陜農經”綜合信息監管服務平臺全省首筆“銀農直聯”線上審批支付業務已于5月10日在該縣成功辦理。
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信息化,是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監管的有效手段,是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基礎和前提,是提升鄉村治理效能的內在要求。2023年,我省以農村集體資產財務監管信息化為核心,圍繞農村集體成員、集體資產、集體產權等啟動建設“陜農經”綜合信息監管服務平臺,旨在為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提供全方位、立體化、全過程的信息化服務和監管,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規范順暢、公共資源共享、運營信息互通、監管有效全面的目標。(記者 吳莎莎)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