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過后,秋意漸濃,陜西省2900余萬畝秋糧陸續成熟進入豐收季。
高標準農田建設一頭連著糧食安全,一頭關乎群眾利益。9月27日,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圍繞“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召開專家協商座談會,與會委員、專家學者、省級民主黨派代表和部分市政協負責同志共同為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集智聚力。
會前,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聯合民盟陜西省委會到渭南、榆林實地調研,發現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矛盾突出,離逐漸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適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現代化良田要求還有一定差距。
如何避免出現“建”不管“用”、“用”不管“管”、“管”不管“收”的尷尬局面?與會人員從“建管用”切入,搭建農田建設管理的“四梁八柱”,多措并舉加大我省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
“我們要全面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進一步明確省、市、縣、鎮四級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責任,抓實田長制考核,舉一反三推進耕地領域突出問題整改。”省政協委員、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陜西局原局長鄒皓建議,應統籌運用大數據、智能檢測等信息技術,強化耕地用途管制,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并加強保障耕地占補平衡,建立健全補充耕地儲備庫,嚴格落實以補定占、先補后占、占一補一、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的要求,實現年度耕地進出平衡。
按照國家2035年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的任務要求,截至目前,全省還有1932.02萬畝的永久基本農田須建成高標準農田,建設壓力大,如何破解這一問題?
省政協常委、銅川市副市長黃牛虎調研發現,高標準農田建設普遍以區縣農業農村部門為主體,農田使用者不能直接申報項目,未形成多元化的參與格局,社會主體參與度不高;項目建設門檻低,管理水平和建設質量參差不齊。
黃牛虎建議,應通過采取“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等方式,支持大面積流轉土地或采取全程托管方式開展糧食種植的經營主體直接申報項目,作為項目的建設主體,探索“投融建運管”一體化模式,引導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切實破解建設工程分散難題,進一步壓實項目法人、設計、施工、監理等各方責任,建立健全高效有力的質量檢驗監督機制,開展常態化質量評估,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質量達標。
高標準農田“建”好更要“用”好,離不開抓牢“種糧人”這一核心要素。如何激發主力軍的“種糧”動力?
“我們要提高種糧群眾的經濟效益,加強糧食獎補工作。”渭南市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曹黎明建議,對在糧食生產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專項獎勵,加大對糧食作物的補貼力度,降低農資化肥價格,提高糧食收購價格,增加種糧戶收入,在全社會營造重糧抓糧的濃厚氛圍。省政協委員、延安龍果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玲建議,應充分利用已有基礎和資源,多渠道開創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生產協作模式,在政府統一組織、統一查驗的基礎上,多種經營主體分工協作、互惠互利,以糧食實際產出作為唯一衡量標準,打通當前農業向現代化、集中化生產轉變的阻點,充分激發各生產經營主體的主觀能動性。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截至2023年末,全省已建成高標準農田1447.41萬畝,占永久基本農田總面積的42.8%,如何實現“藏糧于地”?
省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專家、陜西省農墾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原黨委副書記馬青奇建議,應廣泛推廣深耕深松、測土配方施肥、種養循環、增施綠色有機肥、秸稈還田等,改善土壤微環境,提高地力水平,并抓好治理改良工程,把投資重點放到田間,分區分類開展鹽堿耕地、沙化土地治理改良,把耕地能力提升、農業污染防治和生態改善有機融合,加強耕作層熟土利用,不斷提升耕地質量,確保土壤健康。被稱為“沙漠之城”的榆林,近年來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讓“望天田”逐漸變為高產田,但調研組發現,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衡、農業灌溉用水缺口大等問題,仍是千溝萬壑變良田所面臨的挑戰。
“節水農業是榆林‘藏糧于技’的重要舉措,要堅持‘以水定地’,補齊關鍵短板。”榆林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王瑞建議,應加大水資源調配力度,著重改善榆林市南6縣的灌溉條件,讓水資源能夠更好地為農田建設服務。同時,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使每一滴水都能發揮出最大的價值,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
“建立管護機制,一定要形成高標準農田閉環管理。”省政協委員、民盟陜西省委會秘書長蔡敏之建議,應建立高標準農田設施維護管理基金,從土地流轉費、土地收益中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配置,同時從地方專項財政資金中籌措。此外,積極探索依托大中型灌區基層水管單位開展“建管用”一體化試點,消除灌區用水管理“中梗阻”現象和田間工程管理薄弱環節,從而形成高標準農田項目管理的完整閉環,確保建一片、成一片、見效一片,讓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長久穩定發揮效益。
(實習記者 馬尤翼 記者 趙婧)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