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主要推行的是“9073”結構養老模式:90%居家養老,7%社區養老,3%機構養老。多數老年人還是希望能夠在自己的家中安享晚年,而不是去陌生的養老院。在居家養老環境下,智能養老產業得到率先發展。
隨著智能養老設備走進千家萬戶,智能監測、遠程看護等技術與服務的廣泛使用,最大程度實現了安全看護,而老人床、智能監測床墊等智能器械的推廣應用,使失能半失能群體得到了更全面的監護照料。不少智慧養老的產品正在成為家庭的“一份子”。
近日,華商網城事智庫與陜西銀齡會攜手推出《2025陜西養老生活報告》,聚焦智慧養老領域,在梳理老年人口狀況和養老產業現狀的基礎上,經過社會調研與意見征集,落地性探討適老化智能應用在各個維度的真實訴求,并提出現階段切實適用于銀齡群體的適老化智慧生活意見。
智慧養老是對傳統養老方式的一種革新,是指利用數智化技術對涉老信息進行監測、預警甚至主動處置,實現技術與老年人的友好交互,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使老年人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嚴、更有價值。
報告對智慧養老提出了一些建議,包括:
適老化產品與服務的改造:改善智慧養老平臺使用界面、交互方式、操作方式,提升產品的適用性和舒適度,降低設施設備的操作難度、減少操作步驟,符合老年人的生活習慣。
打造“智慧養老+數字安全”體系:進行老年智能設備使用科普、網絡安全普及活動,開展各類社會、家庭活動,帶領老年人學習基礎的金融知識,增強法律觀念和防范意識,警惕網絡詐騙、理財投資詐騙,保障老年人財產及信息安全。
幫助老年人克服數字鴻溝:將現代技術與本土傳統文化相結合,避免技術鴻溝對于老年人的驅逐和變相歧視,讓老年人從心底里接受新技術帶來的便捷與好處。通過社區社團、老年大學、智慧助老課堂等,為老年人無障礙的數字環境建設提供幫助支持。
促進行業人才結構的搭建:養老服務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僅需要開拓市場、開創運營模式、信息技術研發方面的人才,基礎的養老服務人才(如一線護理人員),更是養老服務需求最強勁的人群。提升養老產業對于護理人員的吸引力,進行高校相關專業的資源匹配,提高社會對護理工作的認可和尊重。
>>陜西數據
截至2023年底,我省60歲以上老年人853萬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21.6%,已經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目前,陜西已建成鄉鎮(街道)區域養老服務中心340個,打造居家社區養老示范縣區11個,6個市獲得民政部、財政部居家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支持,日間照料中心覆蓋93.8%的城鎮社區,82%的行政村建有農村互助幸福院,全省實現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廣覆蓋。
>>鏈接:智慧養老相關政策
●啟蒙期(2011—2016年)
《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
《關于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若干意見》
●探索期(2017—2022年)
工信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關于促進養老托育服務健康發展的意見》
《“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
●成長期(2023—2028年)
《關于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
《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