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在臨潼區茂林石榴文化產業園,果農正在分揀石榴。 首席記者 李榮 攝
□ 首席記者 李榮 實習記者 王朝輝
一顆顆色澤艷麗、果大皮薄的石榴掛滿枝頭,散發著陣陣清香……金秋時節,位于驪山腳下的臨潼石榴成熟了,果農們正忙著采摘、分揀、包裝,田間地頭一派豐收景象。
臨潼是我國石榴最早栽植地和全國石榴主產區之一,被譽為“石榴之鄉”。臨潼石榴始于漢、盛于唐,由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引進栽植,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植史。
10月16日,2024西安媒體主播石榴產區行活動在臨潼區啟動,20余家主流媒體記者、主播,市農技中心、臨潼區園藝站有關負責人以及石榴體系專家、種植大戶等齊聚一堂,共同探尋石榴產業的發展之路。
“這是驪山紅品種,軟籽,汁多味甜,銷量非常好。”走進臨潼區零口街道石榴紅生態科技園,看著眼前繁茂的石榴樹,石榴紅生態科技園總經理王勛昌介紹道。
該園區占地1120畝,主要生產高品質的石榴品種,目前栽種的大紅酸、唐源紅、黑鉆軟籽等9個品種覆蓋了早、中、晚各成熟期,其品牌“百富瑞”在國內享有極高聲譽,曾榮獲第22屆楊凌農高會“后稷獎”。在第三屆全國石榴評優活動中,石榴紅園區被評為“中國優質石榴基地”,其選育的“麗山紅”品種榮獲金獎。
王勛昌說,為了健全石榴全產業鏈,園區依托“自有基地+合作社+農戶”,成立了臨潼石榴產業發展聯合會,建成了臨潼石榴首個專家大樓和研學基地,集臨潼石榴資源保護、引進、研究與應用、石榴品種改良及苗木繁育、生態農業與觀光農業同步發展于一體。
走進石榴園,一個形狀像路燈桿的設備吸引了記者的注意。
“這是‘報桿’,也是園區的寶貝,可以為石榴種植提供智能管理。”王勛昌說,“報桿”能實時監測氣象、氣壓、土壤濕度、溫度等數據,蟲情測報儀及時上報病蟲害情況,通過園區控制中心、物聯網生產監測系統、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等方面的協同工作,實現石榴種植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更加精準的科學管理。特別是石榴產品附帶的軟芯片,讓消費者掃碼就能了解石榴的產區和生長全過程,確保吃得明白、吃得安全。
石榴樹要長得好,優質苗木是關鍵。在臨潼區茂林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種養殖園區,石榴樹枝繁葉茂,一片勃勃生機。該合作社石榴種植面積超過200畝,是一家集生態禽畜養殖、有機石榴果品種植、生態觀光及農耕文化展示于一體的綜合性生態農業園。
茂林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段少林介紹,為了實現生態循環發展,合作社配套了無害化糞污設備,種植了20余畝苜蓿飼料,形成了“苜蓿—豬(雞)—沼肥—石榴”的良性生態循環模式。園區注冊的“錦茂林”商標,已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合作社先后獲得“國家石榴西安示范基地”“省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等榮譽稱號。
走在園區,記者看到一株株高低不一的石榴樹迎風挺立。陜西(臨潼)石榴種質資源圃項目就落戶該園區。該項目主要是通過收集、培育、保存,建立起集陜西石榴種質資源保育保存、擴繁更新、生產技術研究、古樹種質資源展示于一體的科研科普示范基地。
“這里有86個石榴品種,涵蓋了臨潼本土品種和一些國內外引入品種。”臨潼區園藝站站長張迎軍說,建立石榴種質資源圃有利于保護珍稀石榴品種,開展新品種選育等科研工作,鞏固臨潼乃至陜西“石榴原產地”稱號,使陜西成為全國石榴多樣性最豐富的資源儲備庫,讓種質資源發揮產業效益。
臨潼石榴品種豐富,經天然雜交、芽變選育,現品種已達100余種。目前,石榴種植面積8萬多畝,年產量約為8萬噸,產值達5億元。石榴產業已成為臨潼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之一,也是全區的一張亮麗名片。
“為加快石榴產業發展,我們將堅持以品牌建設為突破,以標準化園區建設為載體,以三產融合發展為抓手,推進產業轉型升級。”臨潼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美娟進一步解釋,“做強一產,壯大石榴產業,培育一批石榴標準化種植示范園,推進石榴種植集約化、規模化;做優二產,發展一批涵蓋種植、運輸、銷售等相關產業鏈的企業,延伸臨潼石榴產業鏈;做活三產,拓展農業功能,大力發展石榴休閑觀光,推動臨潼石榴產業從傳統種植業向‘現代農業+觀光旅游業’轉變。”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