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橫山區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 群眾新聞網記者 黃佳樂攝
陜西和氏乳業集團有限公司標準化養殖基地的工作人員在清掃羊舍(資料照片)。 群眾新聞網記者 張寧寧攝
農業發展闊步前行、產業鏈上生機勃勃、農民收入穩步增長……一幅幅和美鄉村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10月,由陜西省委網信辦主辦、群眾新聞網承辦的遇見和美鄉村——以“千萬工程”經驗引領鄉村全面振興媒體行走進陜西和美鄉村,感受豐收的喜悅和鄉村振興的脈動。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
在榆林市橫山區駝燕溝村的稻田里,一只只小螃蟹努力找尋著最舒適的休息地方。
因無定河流經橫山區,這里螃蟹養殖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2012年,橫山區從遼寧盤錦引進的河蟹苗養殖成功,開啟了該區現代稻漁綜合種養的發展之路。
“我們的養殖規模逐年發展壯大,從2013年的350畝發展到2023年的4萬畝,養殖企業從1家增加到目前的34家。”橫山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郭宏強說,“這對發展生態農業,打造橫山蟹田有機大米和稻蟹品牌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無定河中下游稻漁綜合綠色種養區已建成西北地區最大河蟹稻田育苗生產基地。橫山區現有的養殖河蟹品種為遼蟹、光合1號和長江2號。今年,橫山區稻蟹綜合種養面積4.2萬畝,綜合產值達1.6億多元。
記者走進商洛市鎮安縣漁坪村冷水魚養殖基地,整齊排列的魚池盡收眼底,成群結隊的中華鱘自由自在地游著。
“我們村依托地理優勢,發展特色漁業和生態農業,不僅壯大了集體經濟,還找到了帶動群眾致富的好法子。”漁坪村黨支部書記張福成說。
漁坪村冷水魚養殖基地使用的水來自漁洞河,水溫常年保持在14攝氏度至18攝氏度,水質呈弱堿性,富含硒、鐵等微量元素,目前有標準化流水養殖池20個。除了養殖基地,漁坪村還有戶外生態露營基地和大棚蔬菜種植基地。
產業發展扮靚鄉村
從鮮奶到奶粉要經過多少道工序?
在寶雞市隴縣東南鎮的陜西和氏乳業集團有限公司質檢中心和生產車間,記者了解到,從原奶進廠到產品出廠,檢驗指標有1600余項。
“我們的每一罐奶粉都實現了全過程自動化、智能化、透明化生產和全程信息化管理。”和氏乳業副總經理劉譽說。
為了保證奶粉的品質,和氏乳業將新鮮的生鮮羊奶從真空食品級管道傳輸至速冷系統,10分鐘內將奶溫降至3攝氏度左右,兩小時內加工成粉。
和氏乳業在發展過程中通過協議種草、入股分紅、分戶擴群、建設工廠等方式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靠產業,陜西各地各展其長,走適合自己的振興道路。
過去的堯頭是貧困村,產業不興,村集體經濟長期處在渭南市合陽縣末位。轉折發生在2016年,伴隨著國家新一輪脫貧攻堅沖鋒號的吹響,堯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堯頭社區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經多次外出考察調研,最終確定引進耐寒、抗凍、土壤適應能力強的金銀花作為主導產業。
小小金銀花在堯頭扎下了根,堯頭社區已累計種植金銀花1200畝。為推動產業發展,堯頭社區成立了舜能金銀花專業合作社,建成烘烤車間、金銀花瓶裝水生產車間、大桶水生產車間等。
一朵花成就了一個產業。
目前,堯頭社區設計了企業商標,注冊了專利商標,打造了“莘扶花”品牌,開發出金銀花瓶裝水、原生態茶、金銀花純露等系列產品,產業發展鏈條逐步延伸,產業發展路徑初步形成。
農文旅融合撬動鄉村振興
寶雞市鳳翔區六營村有“中國泥塑第一村”之稱。當地人把泥塑稱作“泥耍貨”。如今,這些“泥耍貨”已成為村民發家致富的“金蛋蛋”。
六營村大力推行“非遺+旅游”模式,挖掘泥塑文化資源,建立泥塑專業合作社,讓鳳翔泥塑在鄉村振興中大放異彩。
“六營村聚力打造六營民俗村,開發出民間工藝特色體驗游和西府鄉村風情體驗游兩條旅游環線,建成的中國泥塑體驗園推出‘休閑游’‘研學游’系列文旅產品,將泥塑產業和鄉村游深度融合。”講解員白昱帆說。
2023年,六營村泥塑產值達4200萬元,全年接待游客15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580萬元。昔日默默無聞的小鄉村,成為有名的景區。
農文旅融合,就是要將農業、文化、旅游三大產業相互融合,共同推動鄉村經濟發展。
“我們從‘爛桿村’到‘水泥村’到‘生態村’再到‘旅游度假村’,這些年經歷了多次轉變。”銅川市耀州區馬咀村黨總支副書記李雷說。
改變的第一步是發展特色產業。馬咀村采取“公司+農戶+市場”的經營模式,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品牌。建成日光溫室櫻桃大棚30棟、日光溫室蔬菜大棚102棟,年均生產新鮮果蔬660余噸,建立冷鏈物流體系。
特色產業發展起來了,發展鄉村旅游也有了產業依托。
馬咀村成立了陜西云駿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打造集生態觀光、果蔬采摘、攝影婚慶、親子游樂、餐飲休閑于一體的產業體系,大力發展鄉村旅游。
“村里先后建成一大批游樂設施,建成高標準集裝箱民宿82間、培訓基地6400平方米,實現了農文旅融合發展。”李雷說,目前,總投資2億元的葡萄酒莊項目已落地,建成后將形成以葡萄酒品鑒為主線的旅游新業態。
近年來,陜西省積極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立足特色資源,不斷推動農業特色產業綠色發展,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賦能和美鄉村建設。(群眾新聞網記者 黃佳樂 張寧寧)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