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參觀游覽。(資料圖片)
一手抓數量,一手抓質量;一手抓基礎,一手抓示范;一手抓硬件提升,一手抓機制創新……近些年來,我省博物館事業取得高質量發展。記者從11月28日省政府舉行的“深化‘三個年’活動 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13年底至今,博物館數量由221家穩步增長到360家,年均參觀人數從3300余萬人次增長到7200余萬人次。
堅持統籌布局
完善博物館體系建設之“根”
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目標,對標國家規劃和部署要求,強化頂層設計,出臺《陜西“十四五”博物館事業發展規劃》。健全“政府主導、行業主管、社會參與、全民共享”機制,聯合相關部門,先后出臺關于博物館改革創新、文化文物單位創意產業、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結合、非國有博物館管理等指導措施,不斷推進博物館高質量發展。
西安市建設博物館之城,出臺支持行業博物館和非國有博物館發展的措施辦法。延安市以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建設為契機,建設革命博物館之城。寶雞市出臺博物館之城建設的指導意見,突出歷史文化和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同時,按照“統籌布局、科學規劃、重點突出、分步實施”原則,積極穩妥推進博物館建設。目前,全省以國有博物館為主體、非國有博物館為支撐、社區博物館為補充的博物館體系基本構建,大館引領帶動、區域協同、均衡謀篇的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一是做大做強省級博物館,發揮其示范標桿作用。秦始皇陵銅車馬博物館、陜西考古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先后對外開放,西安碑林博物館改擴建工程將于明年3月全部完工。二是做精做優市級博物館,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銅川、延安等市級綜合博物館,陜西黃河文化、石峁遺址、統萬城遺址、綏德革命紀念館等特色專題博物館先后對外開放,秦嶺博物館、西部機場博物館即將對外開放。三是做實做細基層博物館和社區博物館。麟游、西鄉、定邊等縣級博物館建設步伐加快。茯茶文化博物館等行業博物館和非國有博物館對外開放,66家社區博物館的建成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
堅持強基固本
筑牢博物館事業發展之“本”
以提檔升級為重點,打造博物館事業發展的“四梁八柱”,不斷提升博物館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
先后新建和改造漢中博物館、法門寺博物館等200多個博物館的陳列展覽、文物庫房、導覽系統、服務設施等。以科技保護為支撐,不斷加強博物館藏品的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
先后出臺藏品管理、文物數字化、庫房建設、館藏文物鑒定、文物科技保護等規范、標準、文件30多項。上線陜西省可移動文物管理平臺,持續推進全省珍貴可移動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建立市級可移動文物資源數據中心,實現館藏文物動態化管理、科學化鑒定、數字化應用。近五年來,共修復文物2.8萬件(組),鑒定文物10.06萬件(組)。同時,充分利用5家國家級文物保護重點科研基地和33個國內文物科學實驗室,借助與省科技廳、省社科聯開展課題研究,破解技術難關,為文物藏品保護提供智力支撐。
探索健全考古出土文物移交機制,推動考古出土文物移交常態化。近五年來,支持并積極推動省、市考古發掘資質單位向陜西歷史博物館、漢景帝陽陵博物院等省屬博物館,西安博物院、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鳳翔區博物館等市縣級博物館,以及新開放和即將開放的統萬城遺址博物館、陜西黃河文化博物館、延安博物館、商洛博物館等移交考古發掘文物,加快考古成果和文物活化利用步伐,努力釋放文物承載的文化力量,讓考古成果真正惠及民眾,讓大眾感受輝煌燦爛古代文明。
堅持融合創新
疏通文化服務供給之“脈”
精準對接人民群眾文化需求,不斷激發博物館內生動力,推動博物館發展從“缺不缺、夠不夠”向“好不好、精不精”轉變,為公眾提供高品質、差異化的博物館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為更好提升境內外觀眾的參觀體驗感,搭建境外游客融合服務平臺,支持39個國家和地區的游客通過境外通道線上預約購買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城墻等10余家文博單位門票。同步建設省內重點博物館綜合票務預約系統,實現省內主要博物館參觀的線上分流、引流、限流和客流互推,目前已完成系統開發,正在測試階段。
策劃實施了以“彩陶中華”“玉韞九州”“偉大歷程”等實證中華文明起源、展示中國歷史發展脈絡、彰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見證中國社會發展變遷的原創展覽。年均舉辦各類展覽600多個,其中30個展覽在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評選中獲獎,30個展覽入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推介。扎實推進博物館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年均舉辦各類優秀文化“六進入”活動上萬場次。助力“雙減”,健全館校合作長效機制,與省教育廳聯合,開展“雙師課堂”,在南門小學、大雁塔小學、陜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等掛牌“陜西省中小學文博素養培育基地”,切實推動博物館與大中小學課程教育、社會實踐活動、體驗式教學等有機結合,把文博場館變為“學習課堂”,把文物展品變為“學習教材”。
堅持開放共享
綻放文物活化利用之“花”
抓融合求實效,深入實施“博物館+”策略,整合文物資源,與多行業跨界合作,讓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當代生活。
用好10家國家和省級文創產業試點文博單位,每年開發市場歡迎、大眾喜愛的文創產品400余款,市場認可度逐漸攀升。
陜西歷史博物館加強與餐飲、黃金飾品、生活用品等品牌聯名,賦能經濟發展、助推產業升級。通過實施“云展覽”“互聯網+文物教育”等30多個項目,逐步實現文物數字資源共享,用更“接地氣”的方式讓文物“活”起來,使數億觀眾線上享受博物館文化服務,不斷推進博物館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推出4位數字虛擬人作為“陜西文物智慧推薦官”,打造周秦漢唐數字仿真課程、繪本、游戲等。與騰訊、百度、西影等企業合作,實施“陜西文物數字文創大賽”、《千年文物》紀錄片、VR數字互動體驗等,用數字技術賦能文化遺產傳播。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