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記者從省住建廳獲悉:陜西目前共有國家級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22個、名鎮36個、名村41個,有國家級傳統村落179個、省級傳統村落484個,劃定歷史文化街區70片,認定歷史建筑971處,基本形成了特色鮮明、類型豐富、數量眾多的城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1139株城市古樹名木受到嚴格建檔保護。
陜西在全國率先出臺地方性保護條例,將傳統村落、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地段和歷史建筑的保護、利用與管理一并納入適用范圍。條例2024年1月1日正式施行,充分發揮了法律法規的保障和引領作用。
近年來,省住建廳開展了7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申報認定工作,組織編制《陜西省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規劃綱要》,構建“一河一脈、三區四帶、兩核七片、多點多線”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規劃綱要》系統總結各類歷史資源價值、科學劃定保護范圍、明確分類保護要求與措施、提出人居環境改善的路徑方法和活化利用的方向,進一步構建了系統完整的保護格局。6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已完成第三輪保護規劃修訂工作,73個國家級傳統村落編制完成保護發展規劃。
“陜西在城鄉建設中,把過去的‘拆改留’變為‘留改拆’,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一批老街區、老廠區,留住了原住民和煙火氣。”省住建廳城市建設處副處長李治說。
我省還充分發揮歷史建筑、工業遺產的公共空間作用,對一些歷史建筑和工業遺產,在保持其外觀風貌、典型構件的前提下進行修復、修繕,并采用改建、增補設施等方式使其適應現代生活需要,在活化利用中煥發新的生機。
(記者 郭軍)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