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王斌 通訊員 鄭斐 溫少敏
2024年12月12日,在商洛市洛南縣保安鎮的洛南縣巧手工藝品有限公司廠房內,北斗村村民李秋鳳正和幾名婦女圍坐在一起,一邊聊天一邊編織草編制品。
“別小看這些麥稈、玉米皮,編好后賣到國外就值錢了。”李秋鳳笑著說,自己15歲就開始從事草編制作,靠著這門手藝供兩個女兒上了大學。
洛南縣以傳統手工編織、手工豆腐、手工掛面等為依托,采用傳統行業師徒“傳幫帶”、“技能培訓+就業推薦”等模式,讓堅守傳承傳統手工藝的“守藝人”帶出更多的手藝人,讓更多群眾在家門口務工,打造出一批集技能培訓、就業創業、產品生產銷售于一體的“洛南手工”勞務品牌。
巧手讓麥稈變廢為寶
“在相關政策的支持下,培訓的工種、人數有所增加,更多群眾有機會學習一門新手工技術。”洛南縣巧手職業技能培訓學校負責人屈軍俠說。
屈軍俠是洛南縣保安鎮黑潭村村民,從小學習手工草編,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癡迷這門傳統手藝,并自籌資金對“洛南草編”進行非遺傳承和保護,是“洛南草編”第六代傳承人。
2011年,屈軍俠成立洛南縣巧手草編專業合作社;2012年,成立洛南縣巧手工藝品有限公司;2020年,創辦洛南縣巧手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累計培訓農村剩余勞動力2200余人。
在屈軍俠的巧手草編專業合作社,嬰兒搖籃、坐墊、茶幾等產品花樣繁多。據屈軍俠介紹,他們的草編產品訂單,95%以上銷往日本、韓國、沙特及英國、法國等國家,年均出口219萬件,收入達5040萬元,輻射帶動1萬余名老、弱、殘及富余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
2023年3月,洛南縣巧手工藝品有限公司被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門評選為“全國非遺就業工坊典型案例”,并向全國推廣。
群眾增收致富的“軟白金”
“咱洛南黃豆好、水質好、空氣好,豆腐制作工藝也好,用傳統石磨磨漿和漿水點漿法,每斤黃豆只出兩斤豆腐,能確保豆腐的獨特口感和風味。”洛南縣洛源鎮腰莊村村民周淑玲笑著說。
近年來,為打造“洛南豆腐”品牌、延伸豆腐產業鏈,當地政府把目光聚焦在企業培育上。作為“洛源老劉家豆腐干”省級非遺傳承人,洛源鎮腰莊村村民劉凡響應號召,大學畢業后返鄉創業,成立了陜西大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拾起豆腐干制作手藝。
“我們聘請技術人員研發新產品,從傳統小作坊向現代化企業轉型,在傳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技術創新發展。”劉凡說,公司通過組織技能培訓,帶動全鎮200多戶農戶參與大豆種植和豆制品加工、銷售,注冊商標“洛源老劉家”獲得陜西省著名商標稱號。
2023年,“洛南豆腐”成功注冊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截至目前,洛南全縣從事豆腐制品生產、銷售企業達1100多家,在西安、商洛等目標市場開設洛南豆腐體驗店41家、鮮豆腐直營店175家。2024年1至11月,實現豆制品銷售5.2萬噸、產值19.1億元,輻射帶動1萬多名群眾就業增收,洛南豆腐成為群眾致富的“軟白金”。
“銀絲絲”掛出“金線線”
“別看這一根根掛面細如絲,做起來可是個力氣活兒,得經過和、搟、揉、醒、吊等28道工序。”保安鎮眉底村村民李長滿說,希望把這門手藝傳下去。
洛南手工掛面白、細、韌、筋、香,口感爽滑筋道,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這項技藝的非遺傳承人,李長滿十幾歲開始學習制作掛面,注冊成立了洛南縣老李家手工掛面專業合作社和陜西長香佳食品有限公司,將手工式小作坊變為工廠化運營,堅持純手工制作。
“縣上把手工掛面納入‘洛南手工’范疇,通過‘師帶徒’的方式,我培養了20多名傳承人,輻射帶動周邊100多名群眾就業。”李長滿一邊說,一邊帶著幾名年輕徒弟把前一天儲放的面取出來掛在面架上,拉到兩米多長,根根雪白如絲,“等晾干切斷包裝好,就成了市場上熱銷的一把把‘金線線’了。”
截至目前,洛南縣已累計培訓技能人才3200余人,輻射帶動2.5萬余名富余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洛南手工”勞務品牌已成為推動產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