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国产精品亚洲综合在线观看,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综合网小说,久久精品国产2020观看福利

長征精神永傳承 勝利山下展新顏

2025-01-20 08:09:00  來源:陜西日報  


[摘要]延安統籌推進革命文物與歷史文化遺產整體保護、有效利用,探索形成“六項機制抓保護”“六個融合促發展”工作機制,使革命文物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續性得到有效呈現...

  記者 周恒宇

  冬至后,延安市吳起縣寒意愈濃,勝利山頂上那棵飽經風霜的杜梨樹,靜靜挺立在“切尾巴”戰役臨時指揮所舊址旁。它見證了當年那段波瀾壯闊的烽火歲月。

  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坐落在勝利山腳下。紀念館里,一雙雙草鞋、一封封電文、一張張照片記錄著那段可歌可泣的過往。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勝利到達陜北吳起鎮,讓吳起彪炳史冊。吳起勝利山也因‘切尾巴’戰役而聞名全國。”2024年12月24日,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園講解員郭瑞介紹,“我們腳下這條通往紀念館的階梯路,共有250級臺階,代表著二萬五千里長征路。與階梯平行的是一條由大理石制成的紅軍長征時間軸,每一個刻度都代表著紅軍長征的階段性時間點。”

  為紀念偉大的長征,吳起縣修建了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園。紀念園以保護長征戰場遺址地、回顧長征歷史、弘揚長征精神為主要內容,是一個集教育、旅游、休閑功能于一體的紅色教育主題公園。

  “為了園區更好地發展,我們不斷完善管理體制、加快園區建設、提升服務水平,還開發了文創產品。”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園管理中心主任李樹果說,“為了講好黨的故事、講好紅軍的故事,我們依托基地資源優勢,把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擺在首要位置,挖掘、編撰了《一口紅軍鍋》《冰河救人》《半碗炒雞蛋》等30個紅色故事。”

  南來北往的游客絡繹不絕,或在紀念碑前合影留念,或注視著浮雕凝神深思,追憶紅軍長征的往昔歲月。如今,依山而建的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園成為吳起地標,吸引許多人前來瞻仰學習。

  “走進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一幅幅珍貴的歷史圖片、一件件帶有歲月痕跡的實物,帶我穿越時空,重溫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讓我深切感受到了當年紅軍戰士的不易。我們一定要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來自寧夏銀川的游客董文杰說。

  偉大長征精神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是做好各項事業的強大動力。吳起縣搶抓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機遇,不斷挖掘利用、保護修繕長征中留存在當地的重要會議舊址、戰斗遺址、革命舊址等,打造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園、吳起革命紀念館等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項目,致力于打造展示弘揚偉大長征精神的重要陣地、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重要節點、“長征勝利”紅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為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吳起縣成立了一支由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社會人士組成的志愿服務總隊——新長征志愿服務總隊。志愿服務總隊積極開展愛心義診、農技服務、科普服務、法律援助、政策解讀等志愿服務,讓“志愿紅”閃耀在紅色大地。

  近年來,為了講好延安革命舊址這本永遠讀不完的書,延安統籌推進革命文物與歷史文化遺產整體保護、有效利用,探索形成“六項機制抓保護”“六個融合促發展”工作機制,使革命文物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續性得到有效呈現。2024年1月,延安建成全國唯一革命文物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

  如今,勝利山上的戰斗硝煙已經散去,但歡迎紅軍的歡呼聲、慶祝長征勝利的鑼鼓聲、支援革命的腳步聲仿佛仍回蕩在山峁溝梁間。

  一代代人沒有忘記篳路藍縷的歲月,沒有忘記曾經在這塊土地上奮斗、犧牲的英雄紅軍,更沒有忘記傳承和弘揚偉大長征精神。

  “以前,這里一刮風,就是漫天黃沙。老百姓辛苦一年,掙的還不夠一家人的口糧。”1月15日,吳起縣南溝村黨支部書記白濤頗有感觸地說。

  1998年,吳起縣開創封山禁牧、退耕還林先河。1999年,延安市在全國率先開展大規模退耕還林。

  20多年來,村干部帶領村民上山種樹、打壩淤地,一代接著一代干。

  漸漸地,山綠了,水清了,人也多了。

  2018年,南溝村注冊成立了吳起縣秦風水韻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建設南溝村生態旅游度假村景區。當年,該景區實現營收150萬元。

  昔日風沙漫天的小山村走上了生態第一、多業并舉、良性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

  南溝村的經歷是革命老區延安發展變化的縮影。據了解,延安市植被覆蓋度由1999年的46%增長到目前的81.3%。生態變好的同時,延安的農村產業結構更趨合理。“當前,山地蘋果、大棚蔬菜等農業產業蓬勃發展。延安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9年的1381元增加到2023年的1.6萬元。”延安市退耕還林工程管理辦公室主任劉志華說。

  高原綠,黃河清。如今,陜西綠色版圖向北推進了400多公里,黃土高原成為全國連片增綠幅度最大的區域。黃土高原上的這片林,已經成為造福百姓的景觀林、生態林、致富林。

編輯: 陳戍

相關熱詞: 歷史文化遺產 保護利用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项城市| 太保市| 高尔夫| 吉木萨尔县| 上思县| 磴口县| 宣武区| 安塞县| 庆阳市| 苍山县| 礼泉县| 都兰县| 五台县| 新绛县| 嘉禾县| 合川市| 桃园县| 松桃| 宽甸| 大埔县| 炉霍县| 海丰县| 临沭县| 静乐县| 水富县| 南汇区| 庆阳市| 奉贤区| 和田县| 稷山县| 虞城县| 蓝田县| 石家庄市| 达拉特旗| 辽宁省| 曲阜市| 屏山县| 宝丰县| 那曲县| 阳朔县| 常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