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侯燕妮
臨近年關,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以下簡稱“西安機場三期工程”)施工現場一派繁忙景象。該項目總投資約469億元,是全省民航發展的“頭號工程”,也是目前西北地區投資規模最大、建筑體量最大、技術最為復雜的機場建設工程。
站在辦公樓上眺望項目方向,西部機場集團機場建設指揮部數字化轉型辦公室主任、西安悅翔數創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強感慨萬千。“四年來,我見證了這片空地上‘長’出一座現代化機場。項目馬上就要交付了,那些攻堅克難的日子仍歷歷在目。能參與這么重大的項目,我感到驕傲和自豪。”李強說。
如今,航空運輸不僅是一種單純的交通運輸方式,也是地方經濟融入區域經濟、全球經濟的快速通道。
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作為西北地區最大的門戶機場,三期工程建成后,可滿足年旅客吞吐量83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00萬噸的需求,將有力支撐“國際運輸走廊”“國際航空樞紐”建設。
這項“巨無霸”工程施工難度有多大?李強告訴記者,現場涉及14個指揮部內部部門、7家監理單位、14家總包單位。建設高峰期,每天有1萬多名工人輪流作業。如何統一協作、提高管理效能?西部機場集團的解決方案是:向數字化、智能化要生產力。
在西安機場三期工程建設過程中,西部機場集團全資子公司西安悅翔數創科技有限公司構建了自主可控的數字建造運營及數字資產管理的全生命周期解決方案,讓數字資產實現價值變現。
“BIM(建筑信息模型)協同管理平臺上的數字化工程模型,如同‘智慧大腦’,解決了多專業同步設計和搭接難題,實現了由‘遇見問題解決問題’到‘預判問題解決問題’的轉變,總體工期得到極大優化。以東航站樓為例,工期從規劃的46個月縮短至35個月。”李強說。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技術人員共創建了1500萬平方米的建筑信息模型。模型整合了機場擴建工程的各種相關信息。大到航站樓的整體,小到管網系統的每個安裝支架,都體現在這些數字模型中,相當于創建了一座虛擬機場。
2024年12月,西安機場三期工程新建北二跑道正式投運,T5航站樓正式落成。新建北二跑道長3800米、寬45米,可滿足四發遠程大型洲際客機起降需求。T5航站樓建筑面積70萬平方米,配套建設35萬平方米綜合交通樞紐等工程,計劃于今年2月正式啟用。
項目建成在即,李強和他的團隊還準備交付“數字孿生”機場。“以往的項目驗收后,資料就存放在檔案室了,難以進行‘活化’利用?,F在,我們嘗試把這些建設期的檔案進行數字化,在交付一座實體機場的同時交付一座數字機場。在后期機場運營中,工作人員可以隨時隨地查找管道的位置、關鍵設備的參數等信息,實現高效精準管理。”該團隊成員馬彪說。
通過構建機場數字孿生系統,可實現跑道、機位、保障車輛等關鍵資源最優化,為后期機場的管理和運營提供高效支撐。一座更加智能的機場有望成為現實。
“近年來,西咸新區空港新城以西安機場三期工程建設為牽引,以數字創新為驅動,著力做強臨空經濟、數字經濟,加速發展新質生產力。今后,我們將積極探索和打通‘港’與‘城’之間的數據要素資源流通,推動機場資源、臨空產業、數字設施協同發力,加快港產城深度融合發展,全面支撐城市機場向機場城市發展。”空港新城管委會副主任郭鵬說。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