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鄭建軍正在給兩個女兒傳授非遺糖藝制作技藝。記者 李彥伶 攝
□ 記者 李彥伶
將一塊綠色糖稀用雙手飛速揉、捏并拉成細細的長條,隨后,邊吹成半透明氣囊,邊用手捏出蛇身和蛇首,同時快速將紅色糖稀揉捏成小團粘上去,一條綠身紅眼睛的長蛇瞬間便活靈活現地出現在眼前。
2月6日,記者來到西安市長安區韋曲街道瓜洲村,見到西安市長安區糖畫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鄭建軍時,他正在給兩個女兒傳授非遺糖藝制作技藝。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的重視,非遺藝人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我從春節前到現在參與了多場非遺宣傳展示活動,愿盡自己最大的能力,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貢獻力量。”鄭建軍說,看似簡單的吹糖人,除了需要一定的繪畫功底,還要氣、力、手、眼配合得當,任何環節都不能出錯。
吹糖人源于唐長安,興于明朝。今年49歲的鄭建軍的祖父、父親都以畫糖畫為生,耳濡目染中,他對糖畫技藝產生了濃厚興趣,決定傳承糖畫技藝。
“很喜歡糖藝,小時候常圍坐在父親身邊,看他畫糖畫、吹糖人。看著糖稀經過父親的手變成五顏六色的小動物,感覺很神奇。”鄭建軍說。
除了吹糖人,鄭建軍對糖藝繪畫也很拿手。將紅糖、白糖及少量飴糖熬制后,用小勺輕輕舀起糖汁,在石板上飛快澆鑄,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圖案便躍然紙上。經過多年苦心鉆研,鄭建軍成功將吹糖、畫糖等糖藝融合到了一起。
逢年過節,鄭建軍就會帶上攤子,在人流密集處“大顯身手”,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小動物吸引了眾多游人駐足觀賞。
為了讓這門民間技藝被更多人了解,鄭建軍除了研究糖藝,還不斷琢磨和西安相匹配的糖人形象,努力讓這門技藝更多地散發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蘊。
在鄭建軍家中房間一隅,一個個極具特色的小木柜是鄭建軍祖孫三代吹糖人的工具,有的是祖上留下來的,有的是自己精心打造的,一個個飽經風霜的小木柜似乎訴說著長安糖藝老藝人敲銅鑼走街串巷叫賣、一群孩童追逐的過往。
如今,鄭建軍在創作之余還當起了非遺老師,每周一次前往西安市長安區南街小學,為孩子們傳授糖藝技藝,讓孩子們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希望通過我們一代代藝人的傳承,讓更多人了解非遺背后的故事,讓非遺文化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與活力。”鄭建軍說,期待在不久的將來,糖藝小攤能夠重回街頭巷尾,重回人們的記憶。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