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陜全國政協委員陳怡平(右二)和他的學生在研討學術問題
□ 首席記者 李榮
“做好科研工作,除了深耕自己的研究領域外,還要學著‘跳’出實驗室,站在國家層面全面系統地關注問題,認真研究總能找到方法對策。”2月26日,記者見到住陜全國政協委員、陜西省科學院副院長陳怡平時,正忙著撰寫生態論文的他如是說。
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一直是陳怡平研究的重點課題。在他看來,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科學地研究生態系統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進而為制定保護方案提供科學依據。
“作為一名科研人員,應該從‘會做什么’向‘該做什么’轉變。”陳怡平說,要利用數據監測探索秦嶺生態保護科學規律,這樣才能提出有價值的建議。
2018年至2022年,陳怡平在擔任十二屆陜西省政協常委時,就將關注重點放在秦嶺生態保護和黃土高原生態治理方面。直面秦嶺生態環境問題,他先后在《中國科學報》發表了《秦嶺生態環境過去、現在與未來》《建立國家公園的戰略意義》《科學推進秦嶺生態文明建設》等文章,向省政協提交了《關于加快推進秦嶺大熊貓救護與繁育中心建設的建議》《科學推進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幾點建議》等提案。
2024年,秦嶺區域生態修復面積達135.2萬畝,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治理沙化土地95.4萬畝,黃河干流陜西段水質全線達Ⅱ類……看著這一組數據,陳怡平說,目前秦嶺生態保護從政策方面來看已比較完善,但從自然生態系統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這就需要借助科技力量和平臺,進一步加強秦嶺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工作。
結合前期調研情況,陳怡平說,從秦嶺生態系統林分結構來看,目前原始天然林較少,生態系統成分單一,森林資源林分質量參差不齊,病蟲害生態安全隱患較大,生態系統健康狀況提升空間很大。“要優化植被結構,提升水源涵養能力,運用5G物聯網技術提高管理效能,建立智慧林業信息管理平臺,破解秦嶺山區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之間的矛盾,預防外來物種入侵,為秦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在他的辦公室里,幾把金黃色小麥樣本引發記者好奇。作為一名生態領域科研專家,為何會關注小麥育種?陳怡平笑著說自己“原來是植物學的博士”。
2001年,陳怡平跟隨我國著名生態學家王勛陵教授學習植物生態學,當時研究的課題主要是通過激光輻射種子,揭示幼苗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與機理。
如何將理論聯系實際,培育出小麥新品種?陳怡平一直在思考。
2011年,陳怡平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訪問深造時,一位英國教授對他說:“你的研究很有意義,論文發表的也很多,但科學研究的真正目的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論文不是科學研究的真正目的。”
這位教授的話帶給陳怡平極大震動。幾經思考,陳怡平與學生劉強、張靜在網絡溝通后,開始研究制定實驗方案,最終確定利用致死劑量在大田輻射“小偃22號”小麥種子,經過長期實驗研究,篩選突變株,使研究成果真正服務于社會。
經過長期大田實驗,2019年,經過多名專家現場考察,確定了對干旱、冷凍、重金屬等脅迫逆境適應能力強的突變體后代——“白鹿181”。
為何命名為“白鹿181”?陳怡平解釋道,2001年開始在西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做理論研究,2011年在西安市長安區東曹村進行育種,堅持18年才培育出這個小麥新品系,加之站在試驗田抬頭東望就是白鹿原,故取名“白鹿181”。
辛勤育種結碩果。小麥新品系“白鹿181”經在陜西、河南、山西等一些區塊或試驗站試驗,均表現出優良的高抗豐產綜合特征。2022年6月,專家組在大荔縣示范田對其進行實產驗收,實收畝產達550.19公斤。
“科學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解決人類社會發展中面臨的各種問題,用科技增進民生福祉。”陳怡平說。
回顧履職道路,陳怡平說:“一條時間線把履職活動串了起來,在看似零散的履職實踐中,其實都是需求牽引驅動的,目的在于解決實際問題。讓我深切體會到,委員既是榮譽更是責任,唯有扎實履職、不懈奮斗,才能無愧這個光榮的身份。”
展望新征程,陳怡平表示,將繼續以問題為導向,聚焦秦嶺生態環境保護、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科學研究,努力用生態科技改善環境,用科學研究服務人民。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