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柏樺
2月26日上午,西安咸陽國際機場T5航站樓內,6400平方米的西部機場博物館迎來首批觀眾。專程前來的西安市民趙女士駐足展廳,一邊欣賞一邊感嘆:“繼西安地鐵博物館之后,機場里也有了博物館,這種在旅途中邂逅歷史的沉浸式體驗太驚艷了!”
近年來,陜西高度重視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與發展,通過一系列創新實踐,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2022年,陜西出臺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空間革命”理念,要求以“嵌入式”“共生式”思維重塑文化供給模式,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意義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讓文化服務更加貼近群眾、更加豐富多彩。
擁有獨立小劇場和琴茶美學館、圍棋體驗館等不同主題特色“館中館”的陜西省圖書館高新館區,不僅是一座藏書豐富的知識殿堂,還是一個集閱讀、休閑、交流于一體的多元文化空間。
利用館舍空間創新舉辦音樂會、開展惠民觀影活動、增設咖啡館,以豐富藝術藏品而聞名的陜西省美術博物館擁有了更多精神文化“力量”。
以陜西電影藝術資源為支撐,跨界融合多元業態打造的西影電影圈子;以西安地域文化記憶為主題,以商業為核心的東邦哥情景式藝術街區、叁伍壹壹TFEP;以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典型案例西安市鄠邑區蔡家坡村……這些都為我省公共文化空間的創新、拓展和文旅業態的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這樣的創新和改變,如雨后春筍般在全省各地持續涌現。
在安康,“一江兩岸”等特色旅游景點陸續建成5個閱讀吧,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便捷的文化服務。
在漢中,貝殼山居、小紅書苑、攜程度假農莊等精品民宿集圖書閱讀、旅游服務、文化展示于一體,形成分布式圖書館與高端民宿相融合的“民宿文化空間模式”。
在渭南,“城市書房”“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被納入十項重點工作、民生實事項目和深改工作任務。截至目前,渭南市共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間149個。
在銅川,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服務和文化對外交流的黃堡書院,融公共文化、文化產業于一體的耀州窯文化基地等,都是優秀傳統文化、地域特色文化對外展示服務的綜合文化空間。
在延安,非遺傳習所、村史館(黨史館)、民俗主題社區博物館等創新打造新空間,通過非遺培訓、技能比賽、宣傳展示等活動促進民間文化傳承,助力鄉村振興。
在寶雞,36個實現一體化服務的城市書房憑借極具特色的智慧服務、文化展示等功能,為群眾享受文化生活提供新選擇,推動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
從城市到鄉村,從公共文化場館到社區、景區、產業園區,一場靜水流深的文化嬗變正在三秦大地悄然發生。
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共服務處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陜西將把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作為加快新時期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創新發展的重要內容,鼓勵各地加強與社會力量合作,進一步探索新的合作形式,將社會力量納入公共文化人才培養范圍,推動各級政府加大投入,培育打造更多有創意、有特色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為群眾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服務,讓文化浸潤城鄉每個角落。”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