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型祭祀坑出土的玉質車馬器及玉器。(受訪者供圖)
“使用車馬祭祀是下站遺址(密畤)祭祀禮儀的重要內容,證明早在春秋時期,以車馬祭祀的傳統在秦國祭祀中已經形成。”3月14日,中國國家博物館下站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游富祥向記者詳細介紹了下站遺址考古的最新研究成果。
據了解,秦漢時期的“畤祭”見證帝國的祭祀與政治演變,從秦襄公立西畤,到漢劉邦增設北畤,形成了“雍五畤”。下站遺址為雍五畤之密畤,自秦宣公四年設立,至西漢晚期被廢止,前后延續使用600余年。
游富祥告訴記者,根據形制規模和埋藏遺物不同,2022年發掘的祭祀坑可分為A、B、C三種類型,C型祭祀坑雖然被盜,卻出土了較為豐富的器物,為判斷遺跡年代提供了重要證據。4座C型車馬坑,形制、規模相近,南北排列整齊有規律,年代相近,出土的金器及方形玉飾、玉繩卡、玉魚等車馬飾件,與陜西寶雞鳳翔秦公一號大墓二號坑等出土器物有高度的相似性。通過多組出土器物形態的比較得出結論,C型車馬坑年代在春秋中晚期之時。三個祭祀坑內的動物骨骼進行碳14測年顯示,祭祀坑的年代主要屬于春秋中晚期,稍稍跨入戰國初年。
密畤祭祀誰?《史記·封禪書》記載“秦宣公作密畤于渭南,祭青帝。”青帝是中國古代傳說中五帝(五方天帝)之一,此次發現不僅揭示了古代祭祀儀式的重要內涵,也為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祭祀制度和等級觀念提供了新的視角。
具體如何祭祀?《史記·封禪書》中記載漢文帝時期“有司議增雍五畤路車各一乘,駕被具”,說明西漢時期使用車馬祭祀,是祭祀儀式的重要內容。下站遺址發現的C型車馬祭祀坑證明,早在春秋時期,這種以車馬祭祀的傳統在秦國祭祀中已經形成。尤其是C型坑中發現的金、玉、銅質車馬器奢華精巧,與秦公大墓隨葬車馬使用的車馬器等級相近,側面印證了密畤祭祀為當時秦國最高等級的祭祀活動。
此外,下站遺址發現的車馬祭祀坑,車馬一乘是放置在大型木箱中,這一現象與同時期墓葬隨葬車馬坑不同。這樣將車馬一乘放置在大型木箱中的現象,在血池遺址、吳山遺址中也有發現,但形制和內涵均有所不同。這表明自春秋時期至西漢,以車馬祭祀這一傳統在畤祭中既具有連續性又具有創新性。
關于該遺址未來的工作,游富祥表示:“今年我們將重點進行相關考古成果的整理與發表,后續會對遺址開展進一步的發掘工作,完善和細化先秦至西漢時期祭祀遺存的年代標尺,揭示中國古代祭天禮制發展演變的脈絡,闡釋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和發展的思想禮制根源。”(記者 張瀟)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