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涵博
平安建設一頭連著群眾的美好生活,一頭連著高質量發展。3月12日至13日,省委平安陜西建設領導小組領導成員、省政協副主席李忠民帶隊在銅川調研指導平安建設工作。調研組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問、一路記,深入探究銅川市將平安建設深度融入百姓生活的生動實踐。
矛盾糾紛一次性化解
走進銅川市耀州區人民法院泥陽法庭,一個印有“離婚證明書”字樣的紫紅色本子吸引了調研組的視線,“什么是離婚證明書?”
“這是泥陽法庭2017年在全省的首創做法,目前已經在全省法院推廣。”面對調研組的疑問,銅川市耀州區人民法院院長胡雪梅說,過去,離婚案件的當事人在離婚后,如果要辦理再婚、戶口變更、買房、銀行貸款等事項,都需要出具法院的判決書或者調解書。“這些法律文書記載了當事人的許多隱私內容,容易使當事人感到尷尬不便。”
“離婚證明書”參照離婚證樣式和內容,只記載婚姻當事人的身份信息及解除婚姻關系的時間等必要內容,而且加蓋了法院公章,具有同樣的法律效力。
努力實現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是泥陽法庭一以貫之的工作追求。該法庭不斷延伸審判職能,堅持辦案與助推治理相統一,特別是2024年以來,推行“少年家事審判無執行”理念,積極探索“家事+少年”“審判+執行”雙軌融合新模式。
“未成年人審判不能‘一判了之’,一定要判后回訪。”耀州區法院副院長高榮以去年法庭審理的一件未成年人互相文身的案件作說明——未成年人小王在未成年人小李自愿的情況下給小李文身,由于未做好消毒、文身面積過大,造成文身清洗難度大,雙方父母就賠償問題多次協商未果,最終訴至法院。
“案子判了以后執行了,但是考慮到法院有責任推動司法保護與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網絡保護和政府保護有機銜接,經溝通,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嚴格落實了文身門店風險提示和身份查驗制度,承辦法官向區教育科技體育局發出了司法建議書,圍繞校園法治建設、未成年人普法等提出了意見建議。”高榮介紹說。
調研組了解到,當前,員額法官老齡化問題突出,后備力量薄弱問題亟需解決。對此,省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應急管理學院)院長雷曉康建議,借鑒應急管理部發布的“久安”AI大模型,拓展大模型應用場景,深度融合大量真實可靠的實際案例數據,進行本地化的針對性部署,使各級法院能夠便捷使用,從而減輕審判壓力。
多元助力“治未病”
如今,耀州區北街小學的學生們有想說但不敢說的話時,已習慣向警察叔叔“說一說”。學校警衛室外墻懸掛著的“警察叔叔聽你說”信箱,上面標有民警姓名、手機號、微信二維碼以及報警電話號碼,信箱旁“遠離校園暴力、拒絕校園欺凌”的標語十分醒目。
永安路派出所所長彭程介紹,2024年以來,該所創新優化“宣防管服”四項舉措,積極打造智慧指揮室,設立“警察叔叔聽你說”信箱,建立“1+1+X”風險隱患排查機制,聯合轄區治保會、巡邏隊等群防力量,常態化開展社會面治安管控,在全市率先推行“治未病”警務模式,更好滿足新形勢下基層社會治理需要。
堅持把非訴機制挺在前面,耀州區委政法委、區司法局整合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矛盾糾紛調解中心,建成耀州區矛盾糾紛多元化化解中心,常態化開展各類矛盾糾紛聯合化解工作,同時建立了人民調解專家庫,群眾可以“菜單式”選擇調解專家。
“2023年底,我們成功調解了某文化旅游投資有限公司與某路橋集團有限公司標的額2400萬元的合同糾紛案。”耀州區司法局局長焦松峰介紹,雙方因工程款支付問題爭執長達5年,耀州區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安排專職調解員深入了解案情,經過多輪耐心細致的調解,雙方達成人民調解協議,分期支付拖欠工程款。
調研組成員算了筆賬:“這樣能省下十幾萬元的訴訟費用,調解真是便捷高效經濟!”
“不僅‘案結事了’,還要‘事心雙解’。”焦松峰笑著說。據統計,該中心運行以來,累計化解矛盾糾紛132件,其中司法確認調解協議80件,轉辦疑難案件50余件,調解成功率保持98%以上。
共建共治共享
錦園社區是銅川市最大的保障性住房社區,人口密度大、人員結構復雜、治理難度大。社區黨委書記王夢辰介紹,社區探索以網格化管理、聯動化共建、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為主要內容的“四化共治”工作模式,建立需求清單、資源清單、服務清單“三張清單”。
“網格員你好,我們單元樓道燈壞了,麻煩你聯系物業維修一下。”有業主在微信上反映。接到訴求,網格員立刻通知物業,一小時內故障就被排除。
王夢辰介紹,社區健全了“社區-小區-樓棟-單元”四級網格體系,劃分1個總網格、4個大網格、13個小網格、74個微網格。針對群眾需求,錦園社區利用74個微信群實行網上接單、網格收單、社區派單、上門辦理,以“1分鐘接單、半小時到場”的模式及時響應,一般問題一小時解決,復雜問題半天內形成解決方案。
針對物業和社區管理兩家人、工作“兩張皮”問題,錦園社區實施社區黨組織與物業黨組織“互融”計劃,5名物業骨干黨員融入社區一、二級網格體系,擔任兼職委員。此外,按照“業緣、地緣、趣緣、情緣”的特點,社區與轄區12家單位簽訂《共駐共建協議》,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成立六小門店聯盟、法律援助協會等14個協會組織,對相關領域矛盾糾紛由所屬協會先行協商解決,將法律顧問、專職調解員、社區民警、老黨員納入調解專家庫,形成“協會+調委會”矛盾糾紛分層過濾化解機制,96%的矛盾糾紛通過該機制得到有效化解。
“錦園社區作為安置小區,在資源配備并不充分的情況下,通過合理配置人力資源等要素,成功實現了力量下沉,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省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陜西師范大學國家安全學院(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張亞澤說,這得益于要素的合理配置以及機制的合理化運行,充分發揮了基層治理效能。
省政協委員、省政府辦公廳綜合六處二級巡視員劉輝有感而發,“錦園社區的‘三張清單、四化共治’工作法,用真情守護民心民意,把矛盾糾紛在源頭化解,實實在在地為當地的平安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助推作用,值得推廣。”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