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紫陽縣雙橋鎮許多農戶帶著自家的農副產品參與“直播帶貨”活動(資料照片)。
記者 梁易煒文/圖
4月10日,紫陽,春風裹挾著暖意。
在城關鎮東城門社區,青石板路蜿蜒,古樸的涼亭下老人圍坐對弈,孩童在花園里追逐嬉戲;城關鎮仁和社區里,在社區創業就業服務中心參加過培訓的殷守梅在“社區工廠”里忙碌地工作著;東木鎮街道社區打造的智慧社區服務平臺上,社區居民張自華輕點屏幕便完成了社區廣場路燈的報修……
這些場景,是紫陽縣開展“一社區一年十件實事”工作的生動注腳。
前不久,紫陽縣發布2025年度“一社區一年十件實事”清單。32個社區精準聚焦民生需求,將320項凝聚著群眾心聲的民生實事納入“實事清單”。
城市換新顏
“去年,我在社區‘院壩會’上提出路面硬化和加裝路燈的建議。沒多久,我的建議就被納入‘實事清單’。”3月20日,紫陽縣城關鎮東城門社區的老住戶童友俊說,“現在,路平了,路燈也裝好了,連老郵局家屬樓都改造成了網紅民宿。”
“我們通過定期召開群眾院壩茶話會、社區工作者入戶征求意見、小程序收集群眾微心愿等方式了解群眾訴求,并將群眾訴求分類整理,打包成年度‘十件實事’。”東城門社區黨委書記雷生華介紹,如今,東城門社區的12條街巷完成了改造,7處老建筑變身文創空間,20余戶居民發展起庭院經濟。
漢王鎮濱江社區“實事清單”上的內容也越來越多:通過實施社區“十件實事”,濱江社區安置小區五期、六期新增摩托車停車位60個;安置小區三期廣場安裝太陽能路燈20盞;著力解決樓頂漏水問題,完成光伏板安裝9000平方米……
“通過各社區‘十件實事’工作,我們將許多民生需求轉化為具體項目列入清單。”紫陽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工作人員徐初平介紹,“截至目前,全縣已完成18個人居環境改善項目。”
就業有門路
3月21日,在紫陽縣雙橋鎮西河社區電商服務中心,農戶帶著自家的農副產品參與“直播帶貨”活動,在直播活動中銷售土豆干、干鹽菜、泡辣椒等土特產。
“我今天帶來100多斤干菜,賣了1000多元。”西河社區群眾朱忠華說,去年,通過社區電商服務中心,他賣出價值上萬元的農副產品。
2024年,西河社區將打造電商服務中心工作納入“實事清單”。當年11月,電商服務中心投入運營。
“助農直播為許多群眾帶來豐厚收益。”雙橋鎮鎮長彭楊說。
在城關鎮仁和社區,創業就業服務中心組建的微信群每天都在發布招聘信息和求職信息。
“在社區創業就業服務中心參加培訓后,我如今在社區工廠上班,月收入3000多元,還能照顧老人和孩子。”仁和社區居民殷守梅說。如今,仁和社區有1300多人通過家門口微就業在社區工廠上崗。
仁和社區創業就業服務中心還聯合企業開設修腳、茶藝等特色培訓課程,并定期發布就業信息,拓寬群眾家門口微就業、外出穩就業、自主創業等的渠道。
目前,紫陽縣累計超11萬人通過助農直播、家門口微就業、外出穩就業等方式實現增收。紫陽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賈學平表示,紫陽縣將關注重點群體就業需求,持續完善就業服務平臺,拓寬就業渠道,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治理有溫度
每天11時,紫陽縣城關鎮西關社區老年大食堂就會飄出陣陣飯香。“三道熱菜8元,每天還變著花樣。”家住附近的鄧龍木說,“飯菜很合我的口味。”
2024年初,西關社區將“辦好社區老年大食堂”寫入“實事清單”。同年6月,社區老年大食堂正式運營,為轄區居民提供助餐服務,并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服務。
“入戶走訪群眾時,不少老人提出建設社區食堂。”西關社區黨總支書記康樂說,社區整理歸納“需求清單”,對接轄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及企業優勢資源,形成“資源清單”。
“我們將‘資源清單’和‘需求清單’相結合,確定實施項目。”康樂說。
在紫陽縣東木鎮街道社區,集社區管理、物業、安防等功能于一體的智慧社區服務平臺,如今已成為群眾的“好幫手”。
“2024年,構建智慧社區服務平臺被納入社區‘十件實事’。現在,群眾了解社區資訊、辦理事務、反饋問題都在小程序上操作,方便快捷。”街道社區黨支部書記冉隆宏說,“只有主動尋求‘解題’思路,才能讓基層治理工作從‘被動管’變為‘主動暖’。”
兌現的是承諾,凝聚的是民心。從老街煥新到直播助農,從“一餐熱飯”到“指尖治理”,紫陽辦好民生實事,讓群眾可感可及。
“對群眾的承諾要落地有聲。”紫陽縣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雷紅民說。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