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印
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8%,種植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1%,蔬菜及食用菌產量同比增長4.3%。
今年一季度,陜西農業在復雜經濟環境中展現出強勁韌性,為保障糧食安全、夯實經濟底盤注入信心。
信心何在?
看底盤,陜西以“藏糧于技”穩生產,糧食安全根基牢固。
一季度,小麥苗情長勢普遍優于常年,為夏糧豐收奠定基礎。種植業增加值4.1%的增速,既得益于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良種良技的積極推廣,也離不開不利氣候條件下的積極作為;蔬菜及食用菌產量同比增長4.3%,不僅體現出設施農業在擴面提質上的顯著效應,還凸顯了科技賦能下的效率躍升。
看優勢,陜西特色農業產銷兩旺,農民增收潛力巨大。
特色農業是陜西農業的優勢所在,也是帶動農民增收的重要支點。一季度,全省瓜果產量增長明顯,特色經濟作物對農民收入的拉動作用顯著。依托標準化種植和品牌營銷,獼猴桃、蘋果等園林水果在產量穩定的同時實現價值提升。蔬菜產業通過“合作社+基地+市場”模式,形成產銷銜接閉環,特色產業鏈持續壯大,不斷拓展農民增收空間。
看長期,陜西畜牧業結構性調整,產業發展韌性十足。
一季度,豬牛羊禽肉供應穩定,盡管豬肉產量下降4.7%,但牛肉、羊肉產量分別增長3.9%、3.5%。“一降二增”反映出消費升級帶動生產結構調整。同時,生豬存欄同比增長1.5%,為后期產能釋放打下基礎。這種“短期穩供”與“長期提質”的平衡,彰顯出陜西現代農業體系的抗風險能力正在提升。通過穩價保供政策對沖養殖虧損風險,陜西畜牧業向規模化、綠色化轉型,為產業長效發展筑牢防線。
陜西農業的韌性,離不開“穩政策”與“強科技”的協同發力。今年以來,陜西統籌防災減災與春耕生產,提前部署穩產保供措施。從“噸糧田”夯實根基到“特色鏈”增值突圍,陜西正以農業新質生產力提升抗風險能力。
一季度農業生產數據不僅是一份“穩”的答卷,更是一張“進”的藍圖。從種植業穩產保供到特色產業鏈式突破,從畜牧業結構性調整到政策、科技雙輪驅動,陜西正以“穩”筑牢糧食安全根基,以“特”開辟發展新局。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