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記者 李榮
“喂,聽得清嗎?我在山里呢……”4月19日,在陜西化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今年52歲的護林員張全亮掛掉了因信號弱而聽不清的電話,繼續巡山工作。像張全亮這樣的護林員在我省有6萬余名,他們是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動植物保護的預警者和吹哨人,守護著綠水青山。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秦嶺生態保護情況時強調,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對確保中華民族長盛不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2024年以來,我省林業系統認真貫徹落實《守護祖脈秦嶺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工作部署,落地實施秦嶺中段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大巴山北麓和漢江谷地水土保持與水源涵養等重要區域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全面抓好祖脈秦嶺生態保護修復工作,讓秦嶺美景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愛綠植綠護綠 共建美麗家園
3月9日,“2025換樹‘1+1’美麗秦嶺行動——‘媽媽環保林’植樹活動”在西安市長安區庫峪河畔舉行。1000株白皮松整齊排列,為庫峪河畔增添了一片新綠。
“1+1”美麗秦嶺行動是2011年由省媽媽環保志愿者協會倡議、省婦聯等單位聯合主辦的一項環保公益活動。截至目前,已動員8260名志愿者在秦嶺北麓荒坡、引漢濟渭水源地等地開展植樹活動15場次,換植樟子松、油松、核桃樹等樹苗8.14萬株。
3月13日,西安市新城區政協聯合西一路街道委員聯絡組在秦嶺國家植物園開展“保護祖脈秦嶺 政協委員在行動”暨“綠化秦嶺”植樹增綠活動,大家挖坑、正苗、培土、澆灌,合力種下20余株桂樹。
西安市新城區政協委員于明說,秦嶺生態環境保護關系全國生態環境大局,要自覺扛起秦嶺保護重大政治責任,自覺做秦嶺生態保護的倡導者、踐行者、監督員,當好秦嶺生態衛士,全力守護青山綠水。
今年春季以來,陜西省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積極探索“義務植樹+”新路徑,發布全民義務植樹倡議書,鼓勵各界朋友積極參與撫育管護、自然教育、古樹名木保護、志愿服務等活動,以多種形式履行植樹義務。全省各地黨政干部率先垂范,積極履行植樹義務,先后組織開展植樹活動700余場次,200多萬人次栽植各類苗木900余萬株。
厚植綠色底色 筑牢安全防線
位于鎮坪縣的陜西化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素有“小神農架”“生物基因庫”之稱。陜西化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宣教科科長宋要強說,近年來,保護區積極踐行“兩山”理論,率先實現“一區一法”,深入開展瀕危植物繁育保護及野外回歸和野生動物監測,依托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優勢,廣泛開展自然體驗和研學活動,使保護區的好生態、好寶貝、好故事逐步走進公眾視野。
“守護好、發展好、利用好生態資源,是我們生態衛士義不容辭的責任。”宋要強表示,將持續加大瀕危珍稀植物繁育及回歸研究力度,深入落實林業“兩防”措施,積極組織開展自然體驗和研學活動,大力支持林業產業發展,逐步把化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成生物多樣性保護科研基地、自然教育天然課堂、生態惠民示范區,為實現保護與發展共贏貢獻林業人的力量。
去年,安康市依托秦嶺中段(南麓)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森林修復等重點項目,全年完成營造林53.32萬畝,部署開展“2024護松”行動,拔除松材線蟲病鎮級疫點6個,疫情發生面積持續下降,實現了疫點、發生面積、病死松樹“三下降”。
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我省秦巴山區漢江丹江流域中央財政國土綠化示范項目通過國家競爭性評審,計劃利用3年時間,在安康、商洛2市12個縣(市、區)的漢江兩岸和丹江沿線實施國土綠化90余萬畝,為進一步提升我省秦嶺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提供有力支撐。
深化林業改革 踐行“兩山”理論
商洛市山陽縣延坪鎮白龍村山高林密、土地肥沃,特別適合豬苓生長,村里50%以上的村民都種植豬苓,種植戶每年僅豬苓收入就在3萬至5萬元,豬苓成為村民重要收入來源。
白龍村依靠種植豬苓增收致富,只是商洛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特色產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商洛利用“好山好水好生態”,持續推進核桃、板栗、中藥材、油茶及林下經濟等產業發展。2024年,全市完成核桃低產園改造提升示范22萬畝,板栗總面積257.47萬畝,中藥材總面積210.36萬畝,林下養殖30萬頭(只、箱),林下經濟利用面積總規模穩定在100萬畝以上,產值8.32億元。
安康市嵐皋縣藺河鎮蔣家關村是全國“一村一品”(魔芋)示范村,有1個市級魔芋繁育基地、2個魔芋專業合作社,全村規模化種植魔芋1萬多畝,小魔芋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如今,林下經濟已成為嵐皋縣群眾的“綠色福袋”。截至目前,嵐皋縣累計發展林下中藥材5萬畝、林下養蜂5萬箱,發展碧根果、紅仁核桃、高山脆皮李等特色林果5000余畝,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2024年以來,我省圍繞秦嶺區域探索創新林下經濟模式,培育林下中藥材種植、中蜂養殖等特色產業,秦嶺區域國家和省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達114個,初步形成秦巴山區中藥材、安康魔芋、鳳縣林麝、柞水木耳等產業鏈,全省林業產業總產值達1825億元,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三提升。
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全省林業系統持續深化林業改革,全面加強秦嶺生態保護修復,筑牢秦嶺生態安全屏障,以實干實績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讓祖脈秦嶺永續煥發生機活力。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