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藍天白云又讓群眾溫暖過冬
——西安市政協“推動城市清潔供暖技術應用 促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專家協商會側記
記者 滿淑涵
地熱供暖、空氣源供暖、生物質供暖、固體儲能供暖、電蓄熱分布式供暖……隨著技術更迭,多元化方案不斷打開清潔低碳供暖新路徑,既守護藍天白云,又保障群眾溫暖過冬。
作為特大城市,西安如何加力推進清潔取暖?5月7日,西安市政協圍繞“推動城市清潔供暖技術應用 促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召開專家協商會,從統籌規劃設計、加強技術創新、優化熱源結構等方面展開“頭腦風暴”,“學術味”十足,“實操性”拉滿。
2024年5月,國務院印發《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其中提到,因地制宜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推動余熱供暖規模化發展。
西安市供暖“家底”如何?會上,市發改委總工程師張曉暉介紹說,目前,全市供暖總面積5.98億平方米,供暖形式包括熱電聯產、區域燃氣鍋爐、自備燃氣鍋爐、燃氣壁掛爐、各類熱泵和純電采暖等。其中,燃氣供熱占比61.46%。
“燃氣供熱占比過高,大氣污染物和碳減排壓力大。”長安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副教授江超首先“開麥”。他認為,針對供暖能源結構存在天然氣占比高、熱電聯產占比低、可再生能源占比低的“一高兩低”韌性不足問題,亟須綠色低碳轉型。“這就需要加快推進熱電聯產集中供暖,構筑基礎熱源保障,同時,大力發展具有本土優勢的可再生能源,促進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
《西安市推進新建建筑使用清潔取暖工作方案(2023—2027年)》提出,新建居民住宅、商業綜合體等必須使用清潔化能源取暖,按照企業自主、政府推動、居民可承受方針,宜氣則氣、宜電則電、宜地熱則地熱,多種方式推進清潔取暖工作。
陜西省地質調查院水工環中心副總工程師穆根胥發言指出,地熱能作為一種綠色低碳、可循環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分布廣、儲量大、穩定性高、清潔環保等顯著優勢。西安市地熱資源儲量豐富、開發潛力巨大,但目前的資源勘查工作仍處于相對初級階段,難以滿足城市地熱供暖規模化開發的需求。他建議,聚焦地熱水砂巖熱儲回灌、中深層井下換熱井高效化、地熱跨季節儲能等技術難題,組織科研團隊開展聯合攻關,加快推進相關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說起地熱供暖,中石化綠源地熱能(陜西)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斌補充建議,應加快推動全市地熱能開發利用的規劃編制,并將其納入全市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和城市建設規劃中。此外,要建立合理的價格形成機制,綜合考慮地熱供暖的成本、市場需求和居民承受能力,制定科學合理的供熱價格,既能確保企業獲得合理的收益,又能保障居民享受到價格合理的地熱供暖服務。
陜西運維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周茂德介紹了電蓄熱分布式供暖方案。他說,這種方式不需要長距離敷設供熱管道,可節約投資、減少管網維修和熱損失,還能根據業主靈活選擇儲能裝置和冷熱源設備,實現對建筑供暖和供冷需求,同時可解決分布式光伏電站發電的消納問題。
“‘熱電聯產、余熱利用、多能耦合’的技術路徑,是優化超大城市供熱能源結構,從根本上解決供熱能源短缺的關鍵。”中國建筑學會建筑熱能動力分會副理事長尹留成認為,需挖掘現有熱電廠的發電余熱潛力和污水源、再生水源供熱潛力,充分利用垃圾焚燒余熱資源,有計劃、分區域、科學有序開發利用地熱能,實現城市供熱的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
通過實地調研、數據分析,陜西省太陽能行業協會會長安福成發現,農村煤改電用戶仍存在冬季返燒問題。為此,他建議,推動“光儲熱”一體化改造,在全市260萬千瓦分布式光伏覆蓋區域,有序推廣固體蓄熱裝置,谷電時段蓄熱運行,光伏出力高峰時段優先消納,建立“光伏發電+蓄熱調峰”的智能控制系統,并在秦嶺沿線5個區縣,推廣生物質供暖應用。
西安市政協委員、西安白鹿原益恒環境能源公司總經理朱榮強更關注怎樣推動好方案落地。他建議,強化財政支持與補貼機制,建立省—市—區三級財政分擔機制,優先保障農村困難群體補貼,確保清潔取暖補貼及時發放。
“因地制宜”,這是會上委員、專家反復提及的原則。
“挖掘市區周邊燃煤火電廠的抽蒸汽供熱能力,是快速且低成本緩解西安市供熱矛盾的優先考慮路徑。”西安市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教授譚厚章算了一筆賬:1噸中溫蒸汽可以加熱3噸低溫蒸汽,而1噸低溫蒸汽可供熱城市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以上,理論上講,可以很好地解決西安市供熱問題。
西安市政協委員、陜西恒美久盛節能科技集團董事長盛春雨認為,優化供熱能源結構,擴大清潔供暖技術應用,應堅持系統性統籌、科學性規劃、全局性思考。“可以考慮建立全市統一的智慧供熱指揮中心,開發多能互補智能算法,實現地熱、污水源、市政熱網實時優化調度。在極端天氣啟動‘熱源銀行’應急機制,優先保障醫院、學校等民生設施。另外,建立供熱企業‘綠能指數’評價體系,將清潔能源占比與土地獲取、信貸支持直接掛鉤,用制度創新打通技術轉化堵點,實現供熱體系質的躍升。”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