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滴灌 讓“小巨人”釋放大能量
——省政協“完善支持政策 培育更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民主監督協商座談會側記
記者 馮倩楠
從工廠到車間、從地面到天空、從高校到企業……以產業煥新之力賦能高質量發展,陜西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產業變革。
科技創新是現代產業變革的決定性變量。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底,我國1.46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擁有32.74萬項發明專利,占全國企業發明專利總量的11%,已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生力軍。
如何讓陜西成為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新沃土?5月8日,省政協召開“完善支持政策 培育更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民主監督協商座談會,省政協委員、人民團體代表、地市政協和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匯聚一堂、同題共答。
會前,省政協經濟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專家,有關廳局、人民團體和地市政協負責同志,到我省西安市、渭南市和廣東省開展民主監督調研。
2024年末,我省科技型中小企業3萬家、位居全國第7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7家、位居全國第18位。“我省開展的‘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倍增計劃’、‘千帆百舸’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上市培育工作,出臺的‘校招共用’匯集科技創新人才辦法取得一定成效,但我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與我省經濟總量、企業總數、區域創新能力、科技型中小企業排名并不相稱。”省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斌在介紹情況時表示,當前,陜西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工作還存在數量少、政策落實不到位、投入科技研發經費不足、發展人才和資金緊缺等問題。
企業從“種子”一步步成長為“大樹”,離不開沃土的滋養。強化政府賦能,是“小巨人”成長的重要推力。
前期調研中,一些企業反映政策“沒看懂”、申報“太復雜”、執行“不到位”。西安市政協副主席邢欣建議,按照企業生命周期細化政策,給予差異化政策支持。同時,簡化申報流程,落細落實各類惠企政策,由主管部門牽頭,聯合金融、科技、財政等相關部門成立政策落地辦公室,下沉服務力量,在開發區、產業園開展相關政策服務。
省工商聯經濟部副部長胡曉山對此深有同感。他代表省工商聯發言時建議,搭建“一站式”政策服務平臺,按照企業類型、政策類別等分類展示政策,開發專門的政策申報APP或小程序,實現申報材料在線提交、審核與反饋一體化。同時,依托大數據向企業精準推送政策,組織專業人員深入企業開展政策解讀和申報指導培訓。
“企業普遍反饋產業鏈上下游配套環節存在問題,生產、加工、研發等環節的原材料仍需異地配套采購,未形成全產業鏈集群效應,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阻礙了企業快速發展。”省政協委員、陜西恒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武鎖認為,陜西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要完成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的轉變,聚焦重點產業鏈關鍵與缺失環節,引導鼓勵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沿產業鏈上下游拓展。
“對于一些前瞻性、有潛力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要重點支持培育,切忌撒胡椒面式補助。”省政協委員、富春產投集團董事長孟裕凱建議,推廣西安光機所光電子先導院模式,打造“公共平臺+專項基金+專業服務”創新服務生態,搭建產業鏈協同配套應用場景和工業企業供需對接平臺,引導龍頭企業通過產業紐帶、聚集孵化、上下游配套、數字化轉型、開放應用場景等方式,將專精特新企業納入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協同發展。
金融“活水”潤澤萬千企業。政銀企合力促進更多金融“活水”流向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是省政協委員、陜西新紅鋒投資集團黨委書記周鋒的關注點。周鋒建議,推出陜西省“秦創貸”等政策性產品,擴大“工信貸”風險補償范圍,依托陜西股權交易中心建設“專精特新”專板,推動企業掛牌融資,對成功轉板上市的企業給予獎勵。同時,建立專精特新企業上市培育庫,提供定制化輔導和融資對接服務。
關鍵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唯有創新創造、自立自強、向上突圍。省政協委員、陜西科技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周吉峰建議,加大創新引導力度,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與“鏈主”企業、高校聯合組建實驗室、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創新聯合體等,推動建設專精特新賦能中心,加大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科研及產業化項目的支持力度。同時,鼓勵專精特新企業與高校合作轉化科技成果并給予補貼。
話筒不斷傳遞,共識持續凝聚。有關部門負責同志認真傾聽記錄,一一回應關切。
“發言內容精彩,建議中肯專業。”省工信廳二級巡視員郭正強表示,將認真研究吸納會議建議,落實到后續工作中,更好滿足企業所需。
省市場監管局二級巡視員許武勤表示,將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提升營商環境,為企業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