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西安北院門歷史文化街區人流如織。 資料圖片
消費市場活力迸發、科技賦能養老產業、政務服務持續優化、重點項目有序推進、賽事經濟加快發展……
上周,西安多領域好消息不斷,高質量發展成績單引來好評。
消費市場活力涌動
西安因地制宜、綜合施策,不斷激發消費市場活力。
5月10日晚,央視《新聞聯播》播發報道《“兩新”政策持續支持各地促消費穩增長》時,特別關注西安發布的首款國補金融產品——“國補貸”。“這款產品額度高、利率低,申請國補的商戶能簡單、高效地獲得高額度信貸資金,進一步減輕企業資金壓力。今年,西安計劃投入首批20億元專項額度,定向支持國補商戶。”報道說。
12日,經濟日報刊文《首發經濟激發城市新活力》,講述西安等地不斷優化創新條件,營造支持首發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文章表示,作為西北地區唯一的國家中心城市,西安明確將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列為重要工作內容,不斷探索消費新場景、新載體、新業態,激活消費潛能。
報道以西安雁塔區為例,介紹首發經濟正成為推動西安經濟發展的新動能——“雁塔區以優質的營商環境形成了以店招店、品牌帶品牌的首店招引生態,通過‘首店+商圈’模式,2024年引進品牌首店165家,占西安市總量近七成。”
與此同時,光明日報《陜西西安:文旅體驗更新潮》,央廣網《“五一”陜西文博單位接待人次超650萬 背后的“流量密碼”是什么?》等報道展示西安不斷拓展文旅消費新空間,讓市民游客享有更豐富的消費體驗。
科技賦能智慧養老
創新技術正在賦能養老產業。
5月6日,人民日報海外版撰文《養老機器人溫暖幸福晚年》,講述形態各異的機器人從照料起居到情感陪伴,為老年人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文中介紹西安黃雁社區引入的AI艾灸機器人、碑林區第一愛心護理院引入的外骨骼機器人等格外吸睛,不斷拓展智慧養老服務場景。
作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西安高校科研團隊取得的成果持續“上新”。
連日來,中國新聞網《為基因治療裝上“安全導航” 西電團隊探索生物醫藥新賽道》《西北首家醫用機器人研究中心在西安成立》,人民網《西安一高校為城市污水管道淤積難題提供創新解決方案》等報道引發廣泛關注。
西安不斷深化政務服務改革。科技日報5月6日發文《陜西西安:“一件事”場景提升政務服務水平》,報道2024年西安聚焦企業和群眾辦事痛點、難點,創新推出10個“一件事”主題服務場景,全力推動政務服務從“能辦”邁向“好辦”“易辦”。
中國日報網5月8日報道《聚焦“六個改革”!西安三城區亮出高質量發展“硬核答卷”》《經濟民生并進 文旅城鄉齊驅:雁塔臨潼深化改革賦能西安發展》,介紹西安多個城區2025年發展目標和具體規劃。
重點項目有序推進
5月5日,“西安-天津港”一單制鐵水聯運班列正式開通。新華網發文表示,這趟班列經鐵路直達天津港后將發往東南亞。“新的物流方案為陜西及周邊地區外貿企業提供更高時效、更優服務的國際物流通道。”報道說。
5月8日,西十高鐵天竺山三號隧道貫通。人民網推送文章介紹,這是西十高鐵陜西段貫通的第14座隧道,隧道貫通已達九成,全線隧道工程建設進入最后攻堅階段。
“西十高鐵開通后,西安至十堰實現1小時內到達,西安至武漢的鐵路運行時間將縮短至2.5小時左右。”光明網報道說。
西安加快推動體育賽事經濟發展。上周,中國新聞網《十五運女足資格賽:陜西女足1∶0絕殺四川隊獲小組頭名》《十五運馬術項目三項賽資格賽落幕 陜西隊晉級決賽》,央廣網《2025無人機足球高校邀請賽在西安舉辦》等多篇稿件展示古城西安因體育而富有活力、魅力十足。
新華網《西安站里的“解憂”老譚:幫遺失物品“回家”》,中國新聞網《西安社區工作者趙志建:為居民免費維修家電二十余年》等,關注平凡生活中的溫暖之光。
此外,2025秦商大會5月19日在西安召開、第九屆絲博會科技創新展設四大展區等消息在國際在線、央廣網、新浪網等平臺推送。
西安城市文化傳播工作室 王瑩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