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以“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為主題的“國際博物館日”陜西主會場活動在陜西歷史博物館啟幕。活動旨在探索博物館在新時代的使命,積極探尋創新發展路徑,全力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公眾服務實現深度融合。
“國際博物館日”陜西主會場活動
活動現場為第五批12家社區博物館授牌,這些社區博物館覆蓋西安市雁塔區等基層單位。這一舉措標志著陜西省社區博物館總數達到78家,意味著文博服務進一步向“最后一公里”延伸,更貼近基層民眾。陜西省文物局與省婦聯聯合推出的“禾苗驛站”計劃同期啟動,首批12家試點博物館將通過“博物館+學校+社區”聯動模式,構建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矩陣,為青少年提供更豐富的文化教育資源。
活動現場的展示區
活動期間,陜西歷史博物館“吉金·中國——中國青銅文明的興起與繁榮”展與西安碑林博物館“漢字書法碑林”展將對外開放。西安碑林博物館安排了現場書法展演、文創產品展示、社教活動展演、文物公益鑒賞和文物普法宣傳等豐富的配套活動,吸引了眾多觀眾參與。此外,圍繞“博物館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一主題舉辦了學術研討活動,邀請了榮新江、安來順、鞠德東、沈旸等知名專家學者進行深入探討和交流。
學生在現場體驗博物館文創產品。
記者現場了解到,陜西將五月定為“博物館月”,組織了各類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公眾參與性強的線下線上活動。線下省內各文博開放單位圍繞博物館日主題舉辦主題展覽、社教活動、專題講座、知識問答等521場次,充分發揮博物館在服務當代社會,促進文化消費、助力文化強國建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線上展播“共承文脈 再繪新篇”為主題的紀錄片與“方寸攬千年 一館藏萬象”為主題的科普動畫,以多種形式展現陜西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讓社會公眾感受博物館在新時代下的創新發展。
起點新聞記者敬澤昊陳嘉欣
審核魏詮李卓然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