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馬尤翼 記者 趙婧
開行量、貨運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標連續7年穩居全國第一;穩定開行國際干線18條,覆蓋亞歐大陸全境,集結線路達26條、輻射全國主要貨源地;今年1—4月,開行2246列、同比增長57.7%,中歐班列(西安)繼續保持強勁增長態勢……
12年來,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班列開行量不斷創新高,一列列“鋼鐵駝隊”以驚人的效率與韌性,打通西安向西開放通道的“任督二脈”。
跨越山海,齊聚長安,攜手共贏。乘著第九屆絲博會東風,5月21日,中歐班列(西安)全球合作伙伴對接洽談會在西安舉行。來自土耳其、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阿塞拜疆等部分中歐班列沿線國家嘉賓,以及國內外知名國際物流企業負責人400余人共聚一堂,深化拓展共贏發展新空間,期冀將互利共贏的“蛋糕”越做越大。
越織越密的“通道網”,拉近世界的距離。
洽談會上,土耳其交通和基礎設施部部長阿卜杜勒卡迪爾·烏拉洛格魯暢談情誼,展望未來。他表示,土耳其一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合作伙伴。作為中國至中亞、中歐整個鐵路運輸中十分重要、安全的一環,土耳其將持續加大建設力度,不斷提高從西安經土耳其至歐洲的貨運效率和速度,切實將通道的樞紐優勢,轉化為整個國家和地區共享的發展資源。
跨越山海而來,共赴開放之約。會上情真意切的交談,為歐亞經貿合作帶來更多可能性。
本月內,阿塞拜疆國家鐵路公司西安代表處將正式落戶西安浐灞國際港。阿塞拜疆國家鐵路公司副董事長阿里夫·阿加耶夫在分享喜訊后表示:“我們將通過數字化、信息化等技術手段,構建貫通跨里海沿岸國家的智能物流信息網,未來與西安在跨里海國際運輸走廊建設方面有更多的合作。”
歷經近30年的規劃與磋商,中吉烏鐵路于2024年12月27日正式啟動建設。這條全長約600公里的鐵路,將連接中國新疆喀什、吉爾吉斯斯坦賈拉拉巴德、烏茲別克斯坦安集延,成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在中亞落地的關鍵項目。
“中吉烏鐵路建成后,中歐班列的運輸距離將縮短約900公里,時間減少5至8天,成本降低30%。這條鐵路不僅是貨物運輸的載體,更是區域合作的紐帶。讓我們以中吉烏鐵路為起點,架起合作之橋,共享發展之果,為子孫后代創造一個更加互聯互通、繁榮穩定的世界!”吉爾吉斯斯坦交通和通信部副部長凱爾迪別科夫·塔里耶爾·卡里姆別科維奇滿懷期待地說。
穿越戈壁沙漠,跨越歐亞山河,當中歐班列將“陜西制造”送往海外千家萬戶時,標志著開放的陜西正加速融入全球產業鏈。
塔吉克斯坦每2輛中國重卡就有1輛來自陜汽;今年3月,1.6萬株蘋果種苗從渭南海關出口至塔吉克斯坦,助力中塔友誼蘋果園建設……
“目前,陜西康佳超過70%的物流都是通過中歐班列(西安)運輸。”陜西康佳智能家電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釗說,截至今年3月底,陜西康佳白色家電產品已完成47個專列發運,累計輸送21.5萬臺。目前,正在針對歐洲推進產品的戰略升級……
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此次對接洽談會在攜手深化“心聯通”的雙向奔赴中,達成了加快構建“物流+貿易+金融+產業”的中歐班列(西安)經濟圈建設的行動共識。
會上,發布了《建設中歐班列(西安)經濟圈戰略構想》,簽署了相關協議,推動中歐班列全球合作結出更多喜人碩果。
跨里海國際運輸走廊是連接亞洲和歐洲的黃金通道,對發展亞歐貿易有著重要意義。不久前,跨里海國際運輸路線國際協會中國代表處正式落戶西安。
跨里海國際運輸路線國際協會副秘書長薩吾特·希尼巴耶夫對未來充滿信心:“2024年,自中國沿跨里海路線開行359列集裝箱班列,創下了協會成立以來的最高紀錄。我們看好跨里海走廊作為中國和歐洲之間貨物流動的運輸橋梁。”
肯定與信賴的背后是服務水平的持續提升。
近年來,西安積極發揮國際陸港資源優勢,在提高跨境貿易通關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強化區域聯動等方面積極改革創新,持續優化口岸營商環境,為外貿企業降本增效和服務向西開放提供有力支撐——
組建“絲路稅務管家”團隊,開設“啟運港退稅受理專窗”,幫助企業在中歐班列(西安)發出后享受即發即退政策,退稅時間由1個月縮短至2天;開辟通關服務“直通車”,健全“政府+海關+鐵路+運營公司”聯席會議機制;
依托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西安浐灞國際港引進臨港制造企業40余家,聚集跨境電商企業380余家,并與山東港口、浙江海港等合作開通“海鐵聯運”班列,與26個城市聯合開行“+西歐”線路,深化與中遠海運、中國五礦等“國字號”企業合作,融入全球港航體系,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
聯通亞歐,惠及世界。在國內外合作伙伴的緊密協作下,“樞紐對樞紐”加快升級,內陸地區效率高、成本低、服務優的國際貿易通道正在加快構筑,一個蓬勃發展的中歐班列(西安)經濟圈正在崛起。
“我們期待與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拓展通道線路,深化與沿海港口、大型航運企業合作,建設樞紐海外倉,深化數字賦能、金融扶持,引領合作共贏新范式。”展望前景,西安浐灞國際港相關負責人表示。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