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馬尤翼 記者 趙婧
5月的陜北大地,迎來了芝麻蜜香瓜的成熟季。
在榆林市綏德縣白家鹼鎮馬家砭村,走進無土栽培試驗棚里,一顆顆圓潤飽滿的香瓜懸掛其間,沁人心脾的瓜香撲面而來。白家鹼鎮香瓜種植大戶崔探喜邊忙著采摘邊介紹說,眼前這棚芝麻蜜香瓜已全部包了出去,可賣3萬元左右,比有土栽培增加了1倍收入。
“今年天氣條件不理想,大風天多,種出的香瓜口感不好。但無土栽培的香瓜甜得很,每斤還能多賣5元,產量增加不說,市場還供不應求哩。”崔探喜連夸無土栽培的好處。
不用除草不用翻地,沒有病蟲害,天氣制約少,這些都讓崔探喜嘗到了無土栽培技術的甜頭。這項技術主要是以基質和營養液的形式滋養著設施蔬果的生命,通過精準調配的營養液,滿足植物在不同生長階段對各類營養元素的需求,為植物根系提供了穩定的附著環境和良好的透氣性、保水性。
馬家砭村黨支部書記馬斌武告訴記者,眼下白家鹼鎮把香瓜產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著力探索創新種植技術。去年以來,馬家砭村開始試種富養基質肥無土栽培的芝麻蜜香瓜、黃瓜和西紅柿,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比黃瓜、西紅柿等傳統蔬果,芝麻蜜香瓜作為當地特色產業,經濟效益更高。”白家鹼鎮人大主席劉小發說,對于當地種植戶,推廣采用無土栽培技術,往往“事半功倍”。
劉小發介紹,芝麻蜜香瓜售價高,“金貴”得很,管理起來比黃瓜、西紅柿都費事,尤其是土地的重茬問題最為致命,土壤連作導致病原菌積累、營養元素失衡、鹽堿化等問題頻發,香瓜生長不良、產量和品質逐年下降,而如今,這個“硬骨頭”終于有望在無土栽培技術中被“啃”下。
為了讓無土栽培技術在全鎮推廣開來,2024年初,白家鹼鎮政府邀請來自貴州的高級農藝師陳元興前來進行無土栽培試種。2個多月后,無土栽培芝麻蜜香瓜成功上市,銷售十分好,其口感和品質讓當地瓜農都豎起了大拇指。
從被“圍觀”對象到被“請教”專家,讓陳元興更有信心在這片土地上繼續試種其他經濟作物,將成熟的無土栽培技術送到更多種植戶的田間地頭。
走進陳元興的大棚,只見地上鋪著一層黑布,先將基質肥與土壤隔離,然后是磚塊壘砌成槽狀結構,填充的是用菌菇渣、爐渣、秸稈等作物發酵而成的富養基質肥,植物的根系就扎在基質肥上,通過滴頭將營養液均勻地滴到基質表面。
“營養液能精準送達根部,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陳元興隨手撥開塑料膜上的一層基質肥土壤,露出密集的白色根系,“你看長得多好,無土栽培的根系比有土栽培多1倍以上。”
陳元興說,這里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對于無土栽培的作物生長十分有利。雖然陜北地區降水量較少,但無土栽培可以通過精準的灌溉系統控制水分供應,不受自然降水限制,且可以更好地節約用水。根據試驗數據顯示,無土栽培節水節肥超40%,人工成本降低40%,畝均增產20%以上,口感遠超普通作物。
“今年預計再增加15棚,做好示范后在全鎮推廣,預計能推廣400棚左右。”劉小發說,今年還處于試驗性階段,擴大試驗后,將繼續邀請農業專家開展技術培訓,圍繞基質配制、營養液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對種植戶開展全方位指導,進一步做好示范推廣,推動當地設施農業邁向更高水平,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科技動力。
無土栽培技術的探索和創新,讓香瓜產業的“甜蜜事業”越做越大。在榆林這片旱區土地上,無土栽培技術正在“遍地開花”。
府谷縣武家莊鎮以大棚基地為依托,采用無土栽培技術成功培育出草莓、水果彩椒等特色農產品;神木市爾林兔農業示范園區作為陜西省首批省級現代農業園區之一,大力推廣無土栽培、智能溫室、物聯網監測等先進技術,使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顯著提升……
“無土栽培具有顯著的推廣價值,尤其契合榆林鹽堿地廣布、水資源短缺及現代農業轉型的需求。”榆林市政協委員、榆林農業科學研究院玉米研究所所長楊曉軍致力于破解旱區農業發展難題,他認為,無土栽培技術的節水、節地、高效的特性精準匹配旱區資源稟賦與發展需求,能為榆林鹽堿化和缺水性農業發展提供可借鑒可復制的成功經驗。
據了解,2024年榆林鹽堿地面積約150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15%以上,其中定邊、靖邊等縣區的重度鹽堿地長期低產甚至撂荒。
楊曉軍分析,鹽堿地改良周期長,而無土栽培可在當年完成設施搭建并投產,快速形成生產力,直接規避土壤鹽分危害,在傳統種植“禁區”實現作物種植。榆林年日照時數超2800小時,居陜西首位,適合溫室大棚內喜光作物(如草莓、番茄)的無土栽培,由于晝夜溫差大,利于作物養分積累,其果蔬糖度高,利于提高售價,可快速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楊曉軍建議,把無土栽培技術與榆林現有的鹽堿地治理技術、節水技術等結合協同推進,利用無土栽培設施進行芝麻蜜香瓜等高附加值作物種植,發展無土栽培精品果蔬。由于無土栽培技術存在初期投入高、技術門檻等挑戰,對新建無土栽培設施給予30%-50%的財政補貼,降低農戶風險,還可結合無土栽培基地帶動休閑農業、研學旅游等新業態。同時,可通過政策引導、技術創新和產業鏈協同,以“示范園區建設+本土化技術突破+小農戶聯動”為核心路徑,分階段、分區域穩步推進,使其成為榆林鄉村振興的新增長點。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