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1時31分,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制的天問二號探測器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隨后,天問二號順利進入小行星轉移軌道,太陽翼正常展開,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承擔了天問二號探測器測控數傳分系統以及探測雷達子系統的研制任務。
天問二號探測任務是我國“行星探測重大工程”的標志性任務,將通過一次發射,實施2016HO3小行星伴飛、采樣、返回和主帶彗星311P科學探測等多項任務,為小行星起源及演化等前沿科學研究提供科學探測數據和真實樣品,實現我國首次小行星采樣返回的歷史跨越。
天問二號探測任務需要攻克微引力天體表面采樣、深空通信、輕小型超高速再入返回等多項關鍵技術,任務全周期為10年,周期之長在我國深空探測領域尚屬首次,對探測器產品、部件長壽命和可靠性要求極高。同時,探測器資源有限,對重量、功耗設計約束強,科學載荷與工程設備等需要高度集成設計。
測控數傳分系統是地球與天問二號探測器之間的“信息生命線”,肩負著中繼通信、測距測速、測控數傳等重任。
探測雷達子系統是天問二號探測器唯一可獲取小行星內部結構信息的科學載荷,也是西安分院研制的首個深空探測科學載荷。
天問二號探測器通過一次發射實現近地小行星和主帶彗星“雙目標”探測,這和以往的“單目標”探測截然不同。2016HO3小行星距離地球1800萬至4600萬公里,是一顆軌道參數與地球幾乎相同的繞太陽公轉的小行星,也是人類發現的第一顆地球“準衛星”。這類小行星保留著太陽系誕生之初的原始信息,是研究太陽系早期物質組成、形成過程和演化歷史的“活化石”。
完成這一主任務后,天問二號探測器還將前往主帶彗星311P。傳統理論認為彗星一般來自于太陽系邊緣,而“定居”在小行星帶的主帶彗星311P打破了天文學家的固有認知。對這位“叛逆者”進行探測,有助于了解小天體物質組成、結構以及演化機制。
2020年7月23日,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西安分院研制的測控數傳系統和微波測距測速敏感器賦予其智慧的“天眼”,助力天問一號探測器完成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任務。如今,天問二號探測器邁向更深遠的太空,也邁出了人類探索太陽系的重要一步。它將推動我國空間科學與空間技術協調發展,成為中國深空探測的又一里程碑。
(記者 關穎)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