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澄城刺繡代表性傳承人王春莉在“春莉繡坊”縫制香包。
5月27日,走進位于西安市雁塔區的“春莉繡坊”,蓮花云肩、“五毒”青蛙掛件、雙面刺繡、俏皮可愛的布老虎、各式香包……一個個繡品活靈活現,讓人仿佛置身于民間藝術殿堂。端午節臨近,王春莉正帶領繡娘爭分奪秒趕制香包,以傳統刺繡技藝為千年民俗注入鮮活生命力。只見細細的繡針帶著五彩斑斕的絲線,在布料上穿梭,猶如一場無聲的舞蹈表演。
作為端午節的傳統“守護符”,香包承載了人們的美好祝愿。“我們今年準備了幾十種香包,除了‘粽子’、福袋外,還增加了‘華山’‘櫻桃’‘古澄字’等渭南和澄城縣本地的元素。”王春莉說,她選用棉麻及仿真絲布料,用近20種天然中草藥填充,并將傳統刺繡技法融入香包制作,兼顧古法工藝與現代審美。
今年45歲的王春莉出生于澄城縣,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澄城刺繡代表性傳承人。王春莉的外婆、奶奶和媽媽都是村里的刺繡能人。受家庭影響,她從小就喜歡拿針線刺繡,5歲縫沙包,9歲自己裁剪裙子并繡花,逐漸掌握了這門技藝。
2010年,王春莉和丈夫到西安創業,開了一家繡品店。起初,店鋪面積不足20平方米。經過不懈努力,2015年,王春莉成立了“春莉繡坊”,并成功創辦陜西匠心藝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有限公司,打造了“匠心藝品”“匠心秦藝”等品牌。她和家鄉的繡娘合作,繡娘們有的是農村婦女,想在農閑時刺繡補貼家用;有的是殘障人士,希望靠自己的手藝努力生活。
澄城刺繡至今仍保留著較為傳統的刺繡樣式與特點,針工細膩齊整,花型簡單大方,顏色清秀,裝飾趣味濃厚且造型變化多端,所繡圖案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和民俗文化內涵。2006年,澄城刺繡被確定為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008年被確定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刺繡是一種傳統工藝,想要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審美需求,離不開適當的創新。”王春莉說,她將關中東府的澄城刺繡、西府的西秦刺繡和西安的秦繡整合起來,讓這些技藝融會貫通,更富生命力。
2019年,王春莉被評為澄城刺繡代表性傳承人。“以前刺繡是個人愛好,成為代表性傳承人后,我就有責任和義務將這門手藝發揚光大,讓更多人喜歡澄城刺繡。”王春莉說。
2018年開始,王春莉走進大學課堂,給相關專業的學生教授刺繡技法;到中小學生身邊,分享陜西刺繡的種類、特點以及刺繡的歷史文化。她還邀請大雁塔街道多個社區的居民到繡坊進行刺繡體驗;帶著團隊參與社區文化營造活動,給居民介紹刺繡。
目前,王春莉在澄城縣、大荔縣都設有刺繡加工基地。她與6所大學、16個合作社(公司)合作,直接帶動脫貧戶12戶、殘障人士11人,間接帶動全省500多名農戶致富增收。公司的刺繡裝飾畫、虎頭帽、小萌虎、雙頭虎、眼罩等產品已全部實現產業化發展,年銷售額50多萬元。2024年,王春莉獲得“省級鄉村工匠名師”稱號。
為推動陜繡守正出新、發揚光大,王春莉將目光鎖定文創產品。在她看來,只有創新才能讓非遺走得更遠。為此,她在傳統刺繡技藝的基礎上,融合現代設計審美理念,將澄城刺繡應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創作出手繡香包、杯墊、包掛、耳環等。
“澄城刺繡歷史悠久,在民間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我希望更多年輕人參與進來,創作出更優質的刺繡作品,讓這門技藝永葆活力。”王春莉說。(群眾新聞記者 吳莎莎)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