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萍
西安樓觀生態文化旅游景區推出了親子奇妙游線路;咸陽袁家村準備了劃旱龍舟比賽;韓城黨家村舉辦了投壺競技活動……端午節來臨,各地以特色活動吸引客流,激發消費新活力。
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價值。有的商家升級香囊,除了裝入艾草、蒼術等中藥材,還植入智能溫控芯片,使香囊兼具驅蚊與健康監測功能。這種“文化+科技”的融合,讓消費市場“熱”起來。值得關注的是,有的地方打造“艾草認養、手工制作、文化研學”鏈條,可以帶動周邊村子發展庭院經濟。這種嘗試,打破了“節日消費=短期促銷”的固有認知,形成了“文化賦能、產業增值、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
消費場景重構,展現傳統與現代的共振效應。有的商家摒棄簡單的服飾租賃,推出沉浸式漢服體驗。游客通過“投壺算賬”“飛花令解謎”等環節賺取“開元通寶”,解鎖唐風美食及手作體驗。這種文化互動帶來的不僅是客流量的增長,參與深度體驗的消費者復購率也在大幅提升。更關鍵的是,當消費者為“穿越式體驗”付費時,他們購買的不僅是商品,還是對本土文化的價值認同。
政策引導精準發力,為消費振興注入持續動能。某地發放消費券時,采取“綠色消費+民俗傳承”的創新模式。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可兌換“艾草種植體驗券”,既能促進新能源汽車銷售,又能帶動周邊農戶種植艾草。這種“政策工具+文化場景”的疊加效應,既避免了消費券的邊際效益遞減,又通過場景創新增強了市場活力。
感受傳統文化的浸潤,領略古老非遺的魅力。當消費券不再是對消費者的簡單補貼,而是成為文化傳承的媒介;當商品不再是被消費的客體,而是承載集體記憶的載體,市場才能真正實現量的增長和質的躍升,培育出抵御周期波動的消費韌性,讓傳統節日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永恒節拍。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