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三日,在伊塞克M8號大墓考古現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丁巖向媒體介紹中哈聯合進行考古發掘的進展情況。
陜西日報記者 李衛文/圖
為深化國際文明交流互鑒、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當地時間6月3日,西安—阿拉木圖人文旅游交流周文博考古交流活動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舉辦。
該活動由西安市文物局指導,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西安國際保護中心(IICC-X)與哈薩克斯坦伊塞克國家歷史文化博物館聯合主辦?;顒右?ldquo;絲路文化交流”為核心,通過攝影展、考古現場考察、主題講座等形式,搭建中哈文明對話的新平臺,為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注入活力。
絲綢之路不僅是連接東西方的貿易動脈,還是文明互鑒的橋梁。2014年,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標志著絲路文化遺產保護跨國協作模式的成功。作為古絲綢之路起點城市,西安始終以文物資源為紐帶,推動與中亞國家的人文交流。此次活動依托中國—中亞國際人文旅游專列這一載體,旨在通過文物與考古的視角,深化中哈兩國在文化遺產保護、學術研究等領域的合作,延續“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
西安—阿拉木圖人文旅游交流周文博考古交流活動包括“絲路來風”攝影展、考古現場考察以及主題講座三大主題活動。其中,在伊塞克國家歷史文化博物館內舉辦的攝影展,精選了40件作品,內容涵蓋中國至中亞絲路沿線的世界文化遺產與風土人情。從西安大明宮到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的雷吉斯坦廣場,從克孜爾石窟到伊朗波斯波利斯,鏡頭不僅捕捉了絲路沿線的壯麗風光,還聚焦于文明碰撞的細節。交河故城的滄桑肌理、麥積山石窟的煙雨詩意、中亞古城洋溢的人文氣息……本次參展作品的作者有專業攝影師、資深旅行家、高校學子、文保工作者等,他們用鏡頭詮釋絲路魅力,多維度展現了絲綢之路的文化交融與時代風采,以視覺語言講述絲路沿線國家城市交流互鑒故事,喚起公眾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目前,中哈聯合考古隊已發掘出高臺遺址、聚落遺址及多處墓葬,為研究絲路沿線城市變遷、民族融合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與伊塞克博物館的合作,是中亞地區跨國考古的典范,印證了文物作為無聲外交官的獨特價值。”在伊塞克M8號大墓考古現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丁巖向大家介紹了中哈聯合進行考古發掘的進展情況。
在絲綢之路文物主題論壇上,中哈專家圍繞“絲路考古與文化交流”展開研討。丁巖以“中哈聯合考古成果”為主題,系統闡述了西安與中亞國家源遠流長的文化聯系;西安曲江藝術博物館副館長張和鑫以“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為主題,解讀了絲路貿易背后的文明互鑒邏輯;伊塞克博物館考古負責人哈米提·艾提庫里分享了薩拉土蓋伊遺址發掘中的新發現,揭示了中亞在絲路文明中的樞紐地位。3場講座構建起跨學科、跨國界的學術交流平臺,為絲路研究注入新活力。
活動期間,西安博物院與伊塞克國家歷史文化博物館簽署了合作備忘錄,明確未來雙方將在陳列展覽、學術研討、人員交流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未來3年,雙方計劃舉辦絲綢之路人文交流學術研討會、講座等活動,分享研究成果;開展文化交流與展覽合作;為博物館研究人員提供交流項目;促進在相關學術項目、研究機構與文化、教育資源方面的合作研究。這標志著兩地博物館合作從項目化邁向機制化,讓絲路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人文交流貢獻中國智慧。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