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中國—中亞五國職業農民培訓班的學員來到渭南葡萄產業園,了解葡萄種植技術。群眾新聞記者 耿楊洋攝
“以往培訓都在冬季,今年不同,眼下渭南瓜果飄香,最適合帶大家去田間上課。”6月11日,渭南職業技術學院農林科技學院副院長付宏岐望著30名學員,語氣里滿是期待。
當天,2025年首期中國—中亞五國職業農民培訓班正式開班,來自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的“洋學生”們,在秦東大地開啟了一段特殊的“留學”之旅。
作為班主任,付宏岐早在開班前就帶著團隊忙碌起來:“我們提前摸了底,有的學員想了解旱地小麥栽培,有的對設施番茄、蘋果種植感興趣,課程必須‘私人訂制’。”
中亞職業農民培訓項目是落實中國—中亞西安峰會成果的重要舉措。農業大市渭南承擔了相關任務,計劃用3年時間為中亞五國培訓300名職業農民。
為保障培訓順利開展,渭南市政府成立了由市農業農村局、市教育局等22家單位組成的領導小組,具體培訓任務由渭南職業技術學院承擔。該學院同步成立工作專班,15個院(部)分工明確、協同合作。
“該項目2023年12月啟動以來,已有120名學員順利完成培訓。今年學院計劃舉辦6期培訓班,完成180人的培訓任務。”渭南職業技術學院院長靳華鋒說。
在教學方面,渭南職業技術學院下足“繡花功夫”:校內選拔具備高級職稱和碩博學位的“雙師型”教師、學科帶頭人授課,校外聘請省內行業專家指導;建設智慧農業實訓基地、組培室、植保實訓室等專業場所,從教材編寫到學員食宿,每個環節都制定了標準化流程。
翻開課程表,滿滿都是干貨。實踐教學更是“含金量”十足,從臨渭葡萄園,到大荔冬棗園,再到白水蘋果園,每一處實訓基地都精準匹配學員需求。
“親眼看到農技員操作機械管理果園,比課本上的圖解好懂太多了!”學員納爾吉吉托娃興奮地說。
這樣的“靶向教學”源自多年打磨。2024年,培訓班老師發現學員對農業機械化興趣濃厚,隨即將無人機植保等內容加入課程。如今,智慧大棚里的傳感器、果園中的滴灌設備,成了學員眼中的新奇“教具”。
語言溝通也有“雙保險”。此次培訓,渭南職業技術學院邀請了西安外國語大學的哈薩克斯坦籍老師以及陜西師范大學有烏茲別克斯坦語背景的博士生,通過他們讓一系列專業術語變成學員能迅速理解的“家常話”。
“中國的抗旱栽培技術太先進了。”學員賈蘇爾·杜夫拉耶夫難掩激動,“我要把這些技術帶回去,讓家鄉的葡萄園也豐收!”
“我們將持續優化課程體系和服務,提升培訓質量,助力學員學有所成,為中亞農業發展貢獻力量。”靳華鋒表示,后續,學校將進行回訪,實地調研中亞國家農業發展狀況,從課程資源開發、聯合培養留學生、聯合教研科研等方面,與中亞國家職業院校開展合作辦學,實現“培訓—評估—合作”的閉環。
課堂之外,文化體驗同樣精彩。栩栩如生的皮影、神奇的中醫艾灸,讓中亞學員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我們不僅要教技術,更要搭建民心相通的橋梁。”渭南市友協專職副會長楊陽說。
暮色漸濃,教室的燈光依舊明亮。學員們圍坐討論,筆記本上記滿要點。當他們帶著從陜西學到的農技知識歸國,絲綢之路的田野上,將綻放珍貴的合作之花。(群眾新聞記者 陳宏江)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