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強縣羌氏故里羌編手工藝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周琳在制作竹編器具。(受訪者供圖)
□ 記者 張涵博 實習記者 楊小妹
秦巴腹地,漢江源頭。羌風漢韻,交融共生。
漢中寧強,古名“寧羌”,取“羌地永寧”之意。千百年來,這里不僅是羌文化綿延傳承的沃土,留存著羌繡、羌陶、羌笛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漢水文化的重要承載地。
如今,寧強以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為陣地,以非遺技藝為紐帶,走出了一條保護傳承與產業發展并重的新路子,千年羌風漢韻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鮮活注腳。
保護創新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劇烈顫抖的大地震碎了無數國人的心。地處川陜交界的寧強,經歷了有史料記載以來最嚴重的自然災害,全縣26個鄉鎮普遍受災,受災人口達24萬。
生命逝去,家園毀滅,民族文化傳承也面臨著嚴峻挑戰。國家為搶救保護傳承羌文化,設立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范圍包括四川省和陜西省寧強縣、略陽縣等相關區域。寧強縣當即成立了由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及宣傳、文化、發改、編制、財政等部門負責人組成的羌文化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寧強縣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將羌文化傳承保護列入相關部門單位、鎮(街道辦)目標責任考核指標,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對各類羌文化代表性傳承人進行獎勵資助。
“納吉納祿!”2024年11月1日,寧強縣第四屆“羌族文化共傳承”羌歷年系列活動之“醉美寧強 幸福羌年”文藝演出剛開始,這句飽含吉祥寓意的羌語祝福響徹全場。
2009年,羌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寧強縣通過舉辦各種羌年慶祝活動、建設非遺傳承基地、培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等多種方式,持續為羌年文化注入生命力。2024年12月5日,羌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古老的羌族年節實現了從“搶救性保護”到“活態傳承”的躍升。
與此同時,寧強縣宣傳文化中心掛牌成立羌文化研究會、非遺保護中心,扶持民間文藝骨干成立了羌州山花民間藝術團、羌歌羌舞協會,不斷整合羌文化保護研究會工作力量。縣羌族文化研究會錄制、整理視頻資料500余分鐘,拍攝圖片1萬余幅,整理編印《陜南羌族民歌》《陜南羌族民俗》等研究資料10余部,《陜南羌族(上、下冊)》公開出版。
活化利用
保護是為了更好地傳承,而傳承的關鍵,在于如何讓古老技藝活在當下。
羌繡是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其獨特的民族風格外,還兼具觀賞性和實用性。走進寧強縣羌繡非遺文化產業園,幾名繡娘指尖翻飛,日月山川、花鳥蟲魚的圖樣在她們手下長出新的脈絡。
“保護傳統技藝不能光靠情懷,得讓繡娘手中的‘金絲銀線’變成‘真金白銀’。”羌州繡娘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小琴以傳承為己任,成立羌州繡娘文化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學校+合作社+基地+繡娘”的文化產業模式,成立了10個羌繡傳習基地、6個專業合作社、3個社區工廠,共吸納1700多名繡娘就業,繡娘月收入達3000余元。
羌編竹盒風鈴、竹編包、花式果籃……寧強羌編是源于古代羌族的傳統手工編織技藝,寧強縣羌氏故里羌編手工藝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周琳介紹,公司上連市場需求、下接農戶工坊,讓竹編技藝從傳統作坊走向千家萬戶,帶動500戶群眾增收致富,產品銷往國內外。2023年公司被認定為省級非遺工坊,目前已提煉新老編織技法20余種,開發羌編制品180余種,傳統竹編技藝正在從作坊走向產業化。
“讓羌族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生生不息,讓每一件作品都講述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是我畢生的使命。”周琳說,公司將進一步傳承羌編文化,展示羌編特色,打造羌編精品,做大做強羌編產業。
據了解,寧強縣創新“羌文化+”保護模式,依托縣羌族文化博物館等傳習基地定期開設“羌文化民間工藝傳習班”,探索“師徒簽約機制”,向愛好者免費傳授薩朗、羌繡、巴山山歌、剪紙等傳統技藝,每年培訓人員450余人次,推動羌族文化在傳承利用中快速發展。
同心共融
“第一次在青木川近距離接觸儺文化展演時,那些舞動的面具讓我們同行的幾個伙伴都忍不住感嘆,傳統文化的魅力遠比想象中更厚重、更鮮活。”青木川古鎮里,西安游客孫夢心這樣描述儺藝絕技帶來的震撼。
“雞鳴三省”的青木川古鎮,地處陜甘川交界,擁有完好的古建筑群和極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如今,古鎮既是慕名而來的游客鏡頭里的風景,更是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情感紐帶。
做強規劃,讓老鎮有了新活法。寧強編制《國家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項目寧強項目規劃方案》,積極向中省市爭取項目資金,實施了羌族民俗風情園與青木川古鎮文化開發建設項目、“中國·寧強羌族文化產業園”建設項目等重點文化旅游產業項目10余個。
文化的生命力,不僅在于保存,更在于共享。寧強大力扶持羌族演藝,成立了羌族文藝表演隊,羌族歌舞、儺藝釋比戲、篝火晚會成為固定風景線,景區推出游客可參與的薩朗舞互動、秦巴山歌對唱等節目,全面提升旅游接待服務質量,不斷延伸產業鏈條。
團結之花處處綻放,民族之情源遠流長。當游客親手編織竹籃、身著羌服拍照打卡時,當篝火映紅各族群眾的笑臉時,羌文化就不再是展柜里的標本,而是可體驗、可參與的生活現場。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