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導報報道組
教育根基牢不牢、科技創新強不強、人才活力足不足,決定著新質生產力培育的成效,關系到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提升。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作為科教大省,陜西如何以體制機制改革為突破口,將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堅實支撐?7月7日至8日,省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在西安召開,與會人員圍繞“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議題深入探討交流,踴躍建言獻策。
當前,陜西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期,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已成為激發創新活力的核心抓手。如何通過改革打通堵點,打破教育、科技、人才分線作戰的傳統模式?
省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張虹認為,需運用系統集成思維,推動三者目標協同、資源互通、評價互認,形成“教育育才、科技賦能、人才反哺”的良性循環。
張虹建議,建立“三位一體”協同機制,成立“教育科技人才統籌發展委員會”,制定跨領域政策清單,推動財政、土地、稅收等資源一體化配置。建立“政企創新需求圖譜”,動態調整學科設置、科研攻關方向和人才培養目標,在教育資源和就業不匹配的區域建設“教育-科技-人才綜合改革試驗區”,形成重點示范引領,探索“企業出題、高校解題、政府助題”的協同創新模式。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是打通產學研用“最后一公里”,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能的關鍵。
省政協常委、致公黨省委會副主委李莉認為,當前我省正處于全面深化“三項改革”、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的關鍵階段,亟須強化企業創新主體作用。
李莉建議,要健全需求傳導機制,在秦創原總窗口建立產業需求發布專區,由鏈主企業、行業協會等定期發布技術攻關清單,配套“企業點將+科研揭榜”制度。要創新人才共育模式,深化推廣人才“雙聘雙棲”制度,建立“技術入股+期權獎勵”機制,實現“人才在產業鏈上成長,價值在創新鏈中兌現”。要構建生態賦能體系,設立省級科技成果中試基金,支持龍頭企業建設專業化中試基地,針對生物醫藥等行業建立省級檢驗檢測共享平臺,拓寬“綠色通道”加速產品上市審批。
省政協常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郭建樹建議,鼓勵大型企業設立研發機構,同時發揮我省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優勢,利用省科技研發計劃平臺,設立面向企業需求的研究項目,由企業與科技廳按一定比例出資。企業可根據自身需要提出研發題目,由科研機構、高校申請,讓企業人員參與,研究成果歸企業所有。
“陜西作為科教大省,雖坐擁眾多高校資源和國家級科研平臺,但長期面臨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產學研脫節、評價機制僵化等難題。”省政協常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劉偉建議,要依托西安雙中心輻射作用,建立楊凌農業、寶雞裝備制造、榆林能源等特色創新技術聚集區,通過設立聯合實驗室、創新中心等合作平臺,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
知識產權保護與運用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保障,也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支撐。
“當前我省知識產權領域仍存在高校專利轉化率低、企業專利布局不足、知識產權人才短缺、法律保障不足等短板。”省政協常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侯社教說,由于部分專利脫離市場需求,甚至為評職稱而設,因缺乏實際應用價值經常被稱為“垃圾專利”。
對此,侯社教建議,要完善知識產權布局,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圍繞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鏈,布局貼合市場需求的高價值專利。要加強專利轉化,推進高校與中小企業對接,落實《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升專利實際應用率。要培養知識產權人才,建設知識產權大學,通過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生、未就業人員考取專利代理師。要完善商業秘密保護法,防止技術泄露和人才無序流動。
良好的創新生態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土壤,而營商環境則是創新生態建設的關鍵一環。
省政協常委、陜西海普睿誠律師事務所主任趙黎明以“大森林”為喻:“只有建好營商環境這片‘大森林’,才能吸引企業、人才等‘梅花鹿’‘豹子’‘獅子’匯聚,為發展注入活力。”他援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第二十八條說,推動民營企業參與創新發展需把握三個層面:要支持民企參與國家科技攻關、鼓勵有條件的民企牽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平臺要向民企開放;鼓勵國企、高校、科研院所與民企創新合作機制,深化技術交流與成果轉化。
針對高效整合科教資源與民企力量培育新質生產力,趙黎明建議,要成立專門的新質生產力相關機構,鏈接資源形成合力,明確專人跟進落實項目,強化跟蹤監督。
近年來,低空經濟憑借無人機、通用航空等業態的迅猛發展,成為拉動區域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然而,“飛不起來”或“飛不暢快”,正制約著產業潛力的釋放。
“一臺無人機從設計到定型,40%的時間都需要用在試飛環節,但目前我省試飛環境嚴峻,存在‘少、貴、難’的困境。”省政協常委、西安航晨機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輝說,“陜西支撐試飛的機場屈指可數,民營企業試飛機會少且成本高。”
王輝建議,要全力爭取并落實國家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在陜劃設低成本、易審批的專用研發試飛空域。同時,將一次性的平臺建設補貼更改為航空研發試飛過程補貼,依據實際發生的有效試飛架次/時長,按比例給予補助,并研究制定差異化收費標準,對公益性、科研性飛行給予優惠或減免,減輕創新主體負擔,為企業提供可持續的發展環境。
產業鏈與教育、科技、人才聯動不足,是制約創新效能釋放的突出問題。
聚焦我省產業鏈與教育科技人才聯動不足的現實問題,列席的省委統戰部副部長曾德超建議,依托秦創原平臺搭建技術需求與成果轉化專區,通過技術經理人、專家與企業間的常態化對接,完善成果轉化閉環機制,同時在創新人才培養和使用上,試點人才共享池機制,允許科研人員實行雙聘,推廣“揭榜掛帥”和領軍創業機制,將服務產業鏈貢獻納入職稱評審核心指標。
曾德超還建議,要從省級層面在寶雞、榆林等產業集聚區布局建設中試基地、推廣數字化協同研發平臺,通過政府基金、社會資本與專項債權結合,提供全周期金融支持,加速成果轉化。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