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白瑤
仲夏的西北工業大學校園里,一場特殊的“產學研對接會”正在舉行。留學歸國人才帶著前沿技術的藍圖,高校科研人員捧著實驗室里的創新成果,企業家揣著產業升級的迫切需求,大家圍桌而坐、精準對接,科研技術與市場之間那道無形的壁壘正被悄然打破。
這是陜西省歐美同學會(陜西省留學人員聯誼會)推動留學歸國人才服務陜西產學研深度融合的一個縮影。自成立以來,陜西省歐美同學會以“服務國家戰略、對接地方需求、發揮海歸優勢”為定位,形成“人才集聚—科技轉化—企業落地”三位一體服務模式,讓留學人才的智慧與陜西的產業需求同頻共振。
近年來,陜西省歐美同學會的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會員數量達14222人。來自教育、文化、科技等多元領域的留學人才,將海外所學的先進知識與理念帶回陜西,成為推動區域發展的重要力量。
為廣泛吸引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來華、來陜從事重要領域的研究創新及創業工作,陜西省歐美同學會實施打造人才工作品牌“海歸三秦領航者”計劃,深入挖掘海內外優秀人才,向國家部委、省級有關部門及地方企事業單位推薦人才,并積極為申報人提供國家及我省各地方人才政策的咨詢和政策傾斜對接服務,確保人才“引得來”“留得住”。
得益于人才計劃的有力實施,一批批留學人才懷揣助力發展的赤誠之心歸國。他們中不少人帶著精心研發的專利與科研成果,滿懷著干事創業的一腔熱血,迫切期待著讓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然而,在推動成果落地轉化的過程中,他們普遍面臨難以精準對接企業需求等困境。
為推動科研成果精準對接,陜西省歐美同學會設立“成果對接三大機制”,成立產業發展與金融投資委員會、國際人才成果轉化工作站和留學人員服務站,統籌資源對接、服務體系建設、日常項目管理等工作。同時,常態化開展校企對接會、閉門路演、政策輔導等活動,建立“科技經紀人+雙創導師+專家庫”三支隊伍,提供評估、政策、融資等專業服務。
“我們還長期關注留學人才創新創業相關的比賽和活動,組織留學人才在多種平臺上展示自我,讓更多有志之士看到留學人才的科研成果,進而促成合作。”陜西省歐美同學會秘書長吳琳說,“比如去年留學人才袁恒、楊福勝在第三屆陜西省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暨留學回國人員創新創業大賽獲得佳績,讓不少企業注意到他們的科研技術,后續促成科研成果轉化落地。”
時至今日,每每回憶起獲獎情景,陜西省歐美同學會會員、西安交通大學助理教授袁恒依舊難掩激動。
“去年我剛回國,恰逢同學會發布大賽通知,我當即報了名,可心里沒底。”袁恒笑著說,“那會兒對比賽答辯技巧一知半解,同學會的工作人員主動找上門,幫我聯系專家學者指導完善項目書,還組織了好幾場答辯預演,最終拿到了銀獎。”
更讓袁恒難忘的是頒獎臺上的一幕。“當時常務副省長為我頒獎,叮囑我要把科研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為陜西羊乳產業添磚加瓦。這句話我記在心里,賽后我就開始尋找合作企業。”
科研成果的轉化落地,首先需要找到合適的轉化主體。“留學人員想快速摸清本地產業情況,找對推介人很關鍵。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聯系了同學會,他們很熱情地幫我物色合適的企業,幫助我與閻良區安諾乳業有限公司搭上了線,現在我們已達成合作協議,計劃進一步深化合作。”袁恒說。
在袁恒看來,同學會的幫助遠不止于“信息傳遞”,更在于它搭建了一座貫通產學研的“黃金橋梁”。“同學會專門為留學人才建了微信群,群里藏龍臥虎,有各行各業的人才,每次有人在群里發布科研成果對接需求,總能很快得到回應。”袁恒說,“除了線上即時對接,同學會還定期舉辦聯誼會、成果對接會、政策解讀會,這些看似平常的服務,實實在在幫‘海歸’解決了從‘落地’到‘扎根’的大問題。”
據統計,2023年以來,陜西省歐美同學會已幫助留學歸國人才對接項目近40項,舉辦各類成果轉化活動超15場,直接促成落地或融資項目20余項。如“柔性封裝材料”項目、抗菌復合材料、碳捕集催化系統等項目,已應用于電子、醫療、新能源領域,助力企業實現營收增長、稅收回饋。
此外,針對留學人才領辦的企業,陜西省歐美同學會積極對接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幫助企業精準掌握并享受各項扶持政策,組織企業參加各類行業展會,為企業帶來更多發展機遇。
2021年,陜西省歐美同學會澳新分會秘書長楊福勝與團隊成員在西安灃西新城創立陜西氫純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從事副產氫回收等氫能技術研發及產業化,致力于將工業含氫廢氣轉化為高純氫,降低用氫成本,拓展應用場景。
對這家初創企業而言,同學會的支持如同“及時雨”。
“同學會總想著我們這些創業公司,不僅會第一時間發布展會信息、組織我們參加各類對接會,提供展示技術和產品的平臺,還主動幫我們解讀政策,手把手教我們申報項目、爭取紅利。更難得的是,他們還熱心為我們牽線搭橋,聯系潛在的合作伙伴,這種‘一站式’幫扶讓我們感到特別暖心。”楊福勝感慨道,“不過現在產學研合作資源更多向‘鏈主’企業或大型科研機構傾斜,中小企業在技術對接和資金獲取上仍面臨門檻。希望相關部門能優化政策傾斜和融資渠道,讓‘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創投支持真正落地,給初創企業更多成長空間。”
結合自身在陜創業的實際需求,楊福勝對同學會未來的服務工作有一些具體期待,“希望同學會能盡快成立相關專業委員會,定向對接產業鏈上下游資源、組織技術沙龍等,讓服務更精準;強化品牌宣傳,吸引金融機構、龍頭企業等社會資源主動參與,導入金融資本等資源,為留學人才創新創業解決融資難題。”
吳琳表示,下一步,同學會將進一步擴大組織網絡,建立成果轉化全流程標準體系,涵蓋技術評估、知識產權、市場推廣、投融資等關鍵環節;加快國際交流合作,引進國外成熟技術落地轉化,全面推動國際人才、科技成果與產業需求深度融合。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