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滿淑涵
今年以來,中歐班列(西安)累計開行超3000列,較2024年提前40天完成3000列大關,開行量、貨運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標穩居全國前列。
如何乘勢而上推動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朝著更高質量、更好效益、更加安全的方向發展?7月17日,西安市政協召開“中歐班列西安經濟圈建設”專題協商會,與會委員、專家和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圍繞加強統籌規劃、細化政策舉措、發揮區位優勢、推進文旅協同等協商議政,為推動西安高水平對外開放建言獻策、凝聚共識。
為確保高質量開好這次會議,市政協前期成立專題調研組,匯集委員、專家以及民主黨派、區縣政協力量,先后到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哈薩克斯坦西安碼頭、西安“一帶一路”國際商事法律服務示范區等地調研,前往重慶、烏魯木齊考察“取經”,函調成都、鄭州等城市收集相關資料,多措并舉夯實建言基礎。
“針對當前中歐班列西安經濟圈建設中存在的合作機制還不夠優化、樞紐能級還有待提升、通道穩定性還不夠強、經濟帶動作用還不夠明顯等問題,我們建議,搭建更高層級合作協作機制,著力提升綜合開放能級;應做優通道,壯大產業,加強保障,為經濟圈建設提供全面支撐。”調研組副組長、西安市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主任任莉娟表示。
作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抓手,中歐班列經濟圈先后被寫入今年陜西省、西安市政府工作報告。
市政協常委、民革西安市委會副主委宋彥佳認為,應加快推動西安從“中歐班列通道樞紐”躍升為“中歐班列經濟圈核心引擎”,實現從“物流通道”向“貿易樞紐+產業高地”轉變。她建議,拓展優化班列線路,一方面,加密主干線,穩定開行至歐洲核心節點班列,提升時效性和穩定性;另一方面,開拓新線路,拓展中亞、西亞、南歐等潛力市場線路,利用新疆口岸經驗,加強與中亞國家的點對點直達班列合作。此外,還可以發展定制化班列、精品快線,推進雙向均衡發展,提高回程班列滿載率。
“建設中歐班列經濟圈,是西安從‘內陸腹地’向‘開放前沿’躍升的戰略支點,更是服務國家向西開放大局的關鍵舉措。”西安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原常務副會長金紅真認為,應將中歐班列訂艙服務平臺延伸至縣域,推動“渭西歐”“漢西歐”等集結班列常態化、高密度開行,賦能縣域經濟借“列”出海。同時,發揮好“中國-中亞國際人文旅游專列”的作用,塑造“絲路文旅商”融合發展的標志性IP。
陜西師范大學“一帶一路”文化教育傳播智慧港外宣辦主任馬梅表示:“要實施人文班列提質工程、國際平臺搭建工程、文旅產業賦能工程,在西安—阿拉木圖線路基礎上,新增其他人文旅游專列,結合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節點,推出‘班列+節慶’主題產品,此外還可以推動‘人文班列+跨境電商’功能疊加,在車廂設置非遺產品展銷區,同步開展線上直播帶貨,實現文化走出去與貿易引進來雙向賦能。”
班列通,貿易興。市政協常委、西咸安居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紅林建議,應創新金融模式,拓展貼近企業的金融服務,解決中小型企業運費預付金額大、匯款周期長等難題。西安陸港應與各大銀行探索開展多種金融服務,精準對接企業跨境金融需求,為“走出去”企業和項目設計融資方案,穩步推進“班列+金融”“倉儲+金融”業務,推動班列運輸與國際貿易結算一體化發展,提高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的產業集聚效應。
目前,中歐班列西安經濟圈建設尚處起步階段,如何加速成形起勢?市政協委員、西安國際陸港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屈錦薇認為,可充分借鑒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經驗,成立高層級的中歐班列西安經濟圈建設領導機構,成員涵蓋發展改革、商務、海關、鐵路等部門,建立定期聯席會議制度、專項工作推進機制等,加強信息共享與協同合作。“還可建立中歐班列經濟圈聯盟,逐步形成以陜西為中心,四向聯通的國際物流大通道,通過聯盟成員間資源互通、信息共享、業務互動,構建更具韌性的供應鏈網絡,實現外部投資引進來、服務企業走出去。”
“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與紛繁緊迫的內部挑戰,更需要提效率、降成本、優服務,加快構建現代國際物流體系。”市政協委員、弘健體育文化發展(西安)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瓏建議,中歐班列西安經濟圈建設應加快從“通道搭建”進入“物流+貿易+金融+產業”的深度融合階段,進一步提升市場化水平,突出“比海運快、比空運便宜”的競爭力優勢,形成貨物品類多元化的集結中心。
“進一步擴展中歐班列外貿‘新三樣’產品發運品類”“前置域外法查明工作,保障企業中亞投資利益”“加強空鐵聯動,拓展國際航線網絡”……會上,大家踴躍發言、熱切互動,在深化交流中凝聚共識,中歐班列西安經濟圈的建設藍圖愈發清晰。
西安浐灞國際港管委會主任楊兵表示,將對委員、專家的意見建議認真梳理、逐條分析、充分吸收,以中歐班列西安經濟圈建設為引領,聚焦“暢通道、提功能、優服務、拓貿易、聚產業、促交流”六個方面,強化內外開放聯動,實現物暢其流、企強其鏈、產聚其群,在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發揮更大作用。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