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涵博
大暑過后,驕陽似火。在西安市周至縣青化鎮陜西長澤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基地,一排排陜西衛矛苗木郁郁蔥蔥,長勢正盛。
“我們培育的陜西衛矛,不僅在省內市場受到歡迎,還銷往西北其他省份,尤其是新疆、寧夏,訂單一直不錯。”公司負責人曾建輝一邊查看苗木生長情況,一邊介紹,“眼下高溫高濕的氣候格外利于害蟲和病菌繁殖,因此,最近的重要工作就是病蟲害防治。”
陜西衛矛,又名金線吊蝴蝶、搖錢樹,是陜西十大鄉土樹種之一。該樹種喜歡肥沃、濕潤而排水良好的土壤,易于栽培,是優良的觀果植物樹種。每到金秋時節,通紅的四翅蒴果垂掛葉間,微風輕揚,果實如群蝶翩翩飛舞。
“秦嶺地處中國南北方的交界線,獨特的自然特性造就了獨特的生態環境,植物資源極為豐富。”陜西衛矛的熱銷,正是秦嶺鄉土植物潛力的一個縮影。常年與植物打交道,省政協委員、西安植物園科普宣教中心副主任謝斌深知秦嶺作為“中華基因庫”的珍貴,這里分布著4800余種植物,僅多年生草本花卉種類就有1800余種。
對于陜西鄉土樹種的保護應用情況,謝斌有些擔憂。他說,城市綠化中,鄉土植物在本地的應用不足,街頭和市場常見的月季、郁金香等多依賴進口,科研院所的許多育種成果躺在實驗室,難以轉化為園林綠化的“活風景”。
面對這些問題,國內已有成功經驗可借鑒。四川省成都市已著手馴化培育10余種具有橫斷山脈特色的鄉土植物,這些植物不僅經濟適用,而且養護成本低。如今,由這類鄉土植物構建的綠化景觀,正逐漸成為城市風貌中的亮眼底色與鮮明標識。
今年省兩會,謝斌提交了《關于加強鄉土觀賞植物資源保護及應用的提案》,建議開展我省觀賞植物本底調查,發掘、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一體化推進,園林綠化優先采用鄉土樹種草種。
這件提案引起省林業局的高度重視。該局第一時間組織專班研究,并專程前往西安植物園與委員面對面溝通。在答復函中,省林業局有針對性地梳理了現有工作成效,表示積極采納委員的提案建議,持續采取有力措施。
種質資源是鄉土植物生存與延續的根基。省林業局介紹,截至目前,我省已建成包括紅豆杉、七葉樹等觀賞植物在內的國家林草種質資源庫5處,收集保存鄉土觀賞植物在內的9個樹種的種質資源2萬余份,保存面積1.7萬余畝。近期正在申報銳齒槲櫟、漆樹2處觀賞植物的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建設,建成后將進一步豐富我省林草種質資源收集、保存的種類。此外,全省首次林草種質資源普查收集保存工作已啟動部署,計劃今年底全面完成普查,屆時將徹底摸清全省所有類型的林草種質資源家底,為林草事業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重要基礎。
良種選育方面,省林業局將優化調整現有國家重點林木良種基地,增加珍貴樹種、鄉土樹種基地數量,支持有條件的國有林場開展鄉土樹種繁育基地建設,加大優良鄉土樹種繁育的資金支持力度。
為大力推進種苗花卉產業鏈建設,今年2月,省林業局制定印發《關于培育七大現代林業產業鏈 加快推進林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意見》。下一步,該局將積極爭取專項資金支持,與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推動全省苗木花卉產業技術更新,持續壯大林下經濟龍頭企業隊伍,豐富苗木花卉產業鏈。
政策發力下,陜西鄉土植物正在聚力從“保得住”向“用得好”跨越。今年3月,上海買家丁丁在網上購買陜西羽葉報春后,對這份來自陜西的“春意”贊不絕口,“淡淡的紫色太‘仙’了,花期長,狀態也好!”
喜愛的背后,是陜西將珍稀植物從野外回歸生活的探索實踐。作為種質資源“失而復得”的典型,陜西羽葉報春最早于1904年在秦嶺南部被發現,此后百余年間,野外再未尋到其蹤跡。直到2022年,漢中勉縣新鋪鎮七姊妹村重現野生植株。秦嶺國家植物園與陜西省西安植物園的專家立即開展深入考察,啟動保護研究工作。經過精心培育,今年春節前,陜西羽葉報春走向了市場。
點贊的同時,謝斌期盼著更多陜西鄉土觀賞植物能融入尋常百姓生活,點綴城市街巷。
如何讓鄉土樹種更多應用于園林綠化?他希望有更多力量參與其中,“接下來,我會持續關注這一領域,整合提案內容,向城管部門提出相關建議,助推鄉土植物逐步融入城市生態空間及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城市生態環境。”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