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市市場監管局聯合市財政局印發《西安市促進知識產權發展和保護實施細則》(以下簡稱《細則》),立足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全鏈條,推出一系列獎補激勵政策,為加快建設國家知識產權強市示范城市和保護示范區注入強勁動力。
獎金獎勵激發創新主體研發熱情
在知識產權有效供給方面,《細則》將聚焦高質量專利培育,對高校、科研機構按高價值發明專利及開放許可增量排名給予年度獎勵。
其中,對高校、科研機構高價值發明專利數量年度增幅達20%或增加200件以上,并達成開放許可專利20件以上,給予30萬元獎勵;對高校、科研機構高價值發明專利數量年度增幅達10%或增加100件以上,并達成開放許可專利10件以上,給予10萬元獎勵;對新榮獲中國專利金獎、銀獎、優秀獎的權利人,分別給予每項30萬元、20萬元和1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對新榮獲陜西省專利獎一等獎、二等獎、優秀獎的權利人,分別給予每項20萬元、5萬元和3萬元的一次性獎勵。
同時,鼓勵知識產權海外布局,對首次獲批國際專利、國際商標的權利人,分別給予6萬元、2萬元一次性獎勵;對新獲批中歐地理標志產品互認互保的地理標志權利人,給予10萬元一次性獎勵。
在地理標志領域,對首次獲批地理標志產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集體商標)認定的權利人或其指定單位,分別給予30萬元、20萬元一次性獎勵;對首次獲批核準使用地理標志專用標志的企業,給予2萬元一次性獎勵;對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使用單位在用標過程中產生的產品檢驗檢測費用,按照年度實際費用的70%給予補貼,每年最高5000元。
真金白銀支持企業承接專利成果
《細則》大力支持高校、科研機構專利就地轉移轉化,同時也大力支持企業承接專利成果,助推更多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其中,對通過專利轉讓、許可、作價入股等方式吸納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利技術成果的企業,按照其專利技術實際交易額的8%給予補貼,對在西安知識產權交易服務中心交易的,再給予2%獎勵,年度最高100萬元;支持知識產權服務機構開展專利運營服務,按照其撮合企業承接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利技術成果實際交易額的3%給予獎勵,年度最高50萬元;支持初創科技企業(注冊成立3年內)依托高校、科研機構及自研專利技術成果實施產業化運營,對經市市場監管局(知識產權局)審定的專利產業化發展項目,給予80萬元資助。年度擇優資助不超過10家企業。
此外,對新獲批認定的國家級知識產權示范、優勢企業,分別給予一次性20萬元、15萬元獎勵;對新榮獲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全球獎的企業,給予100萬元一次性獎勵。
對經審定的市級知識產權示范園區項目給予150萬元資助
《細則》大力支持區縣、開發區知識產權管理部門聯合產業園區共建知識產權示范園區,推進專利密集型產業發展。
對經市市場監管局(知識產權局)審定的知識產權示范園區建設項目,給予150萬元資助。年度擇優資助不超過3個區縣。項目執行期內,示范園區需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組建產業知識產權創新聯合體,培育專利密集型企業不少于20家,相關領域新增授權發明專利、海外同族授權發明專利合計不低于100件等。
鼓勵專利密集型產品認定,對首次被認定為專利密集型產品,按照每件產品1萬元標準給予企業獎勵。
對首次通過《企業知識產權合規管理體系要求》或《裝備承制單位知識產權管理要求》國家標準認證的企業,給予2萬元補貼;完成首個認證周期再次通過認證的,給予3萬元補貼。
對年度內在編制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中融合標準必要專利的單位,分別給予50萬、30萬、10萬元獎勵。
支持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打造服務品牌
《細則》支持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提升服務質量,打造服務品牌,對經市市場監管局(知識產權局)審定的知識產權品牌服務機構培育項目,給予10萬元資助。
支持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及涉及知識產權轉移轉化的企事業單位開展標準化試點建設,對承擔國家級、省級和市級標準化試點建設并通過實施效果核驗或評估的單位,分別給予40萬元、30萬元和20萬元獎勵。
支持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為中小微科創企業提供“一對一幫扶”或“集中托管”知識產權公益服務。對年度服務企業10家以上,管理服務規范且年度考評合格的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按照其服務每家企業3000元/年的標準給予獎勵,每年最高不超過10萬元。
此外,《細則》支持高校培育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對新設立知識產權專業學科并納入學歷教育的,給予30萬元一次性獎勵;支持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培育執業專利代理師,按照10000元每人的標準,對首次取得執業資格的專利代理師所在機構給予獎勵。
與此同時,《細則》還支持企事業單位主動維權,對其維權費用給予補貼;對新認定的國家、省、市知識產權保護規范化市場給予獎勵;對提供知識產權糾紛調解服務的機構給予補貼;對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服務站給予補貼;對列入國家部委知識產權典型案例的報送單位給予獎勵。
西安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政策的出臺,將進一步激發全市創新主體的活力,推動知識產權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為西安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記者 南江遠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