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莽莽蒼翠的林海間,一群身著統一服裝的大學生身影格外醒目。他們俯身記錄植物種類,與護林員深入交流,在溪流旁清理維護步道……這是西安郵電大學外國語學院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隊深入秦嶺腹地,開展為期半個月生態調研的生動場景。他們以“自然教育基地建設與研學旅行勞動教育課程開發”與“生態旅游對保護區周邊鄉村的溢出效應”為雙核課題,用青春腳步丈量綠水青山,探索生態價值轉化的振興密碼。
綠意課堂:當自然教育“遇見”勞動淬煉
實踐隊在保護區與周邊鄉村扎下根來。在蒼翠林海中,他們不再是講臺下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生,而是化身為自然奧秘的主動探索者和生態保護的踐行者。實踐隊隊長張涵柏談起這段獨特經歷時充滿感慨:“我們在專家指導下辨識珍稀物種,親手參與森林步道清淤維護、生態苗圃撫育等勞動,汗水滴落泥土的瞬間,對‘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理解從未如此深刻。這證明,將知識講解融入真實勞動場景的研學設計,能喚醒參與者最深層的情感共鳴與責任擔當。”
金山銀山:生態旅游讓“山貨”賣上好價錢
實踐隊的調研視野并未局限于保護區邊界,他們深入周邊鄉村,通過詳實的問卷、訪談,敏銳捕捉生態保護釋放的“綠色紅利”。華陽鎮村民王大姐的民宿是調研重點對象之一,她熱情地分享:“自從保護區生態旅游名聲在外,家里空房變成了‘金窩窩’,山野菜、土蜂蜜這些‘山貨’在家門口就能賣上好價錢!這實實在在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區華陽管護站站長張曉峰對此深有感觸:“西安郵電大學同學們的調研非常扎實。數據清晰顯示,生態旅游顯著帶動了周邊餐飲、住宿、農副產品銷售,村民保護生態的內生動力被有效激活,這正是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良性互動的典范。”
高校智慧:服務地方綠色發展
如何讓這份“綠”的饋贈更具教育價值和可持續性?
實踐隊將高校智慧傾注于調研成果。帶隊教師晉金才點明核心:“我們提出將研學課程深度融入保護區及周邊勞動場景——如古法養蜂體驗、生態農事實踐、職業生涯規劃等。這不僅能錘煉學生品格,更能形成‘教育引流-消費助農-反哺生態’的振興閉環,讓高校智力真正服務于地方綠色發展。”兩項凝結著團隊智慧的調研報告,已提交保護區管理局及當地相關部門,為自然教育基地優化升級與鄉村產業精準對接提供了詳實的數據支撐和可操作的路徑建議。
首席記者 龔偉芳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