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龐浩楠 通訊員 馬亮
張宏艷 記者 唐冰
城鄉教育資源不均是導致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推進緊密型城鄉教育共同體建設是破解城鄉教育資源不均問題的有效途徑。為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助力鄉村全面振興,近日,平利縣政協組織部分委員,聯合縣教體局等多部門負責人,圍繞“緊密型城鄉教育共同體建設”議題開展協商議政,為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把脈開方”。
老縣鎮中心小學是平利縣教共體核心校之一,承擔著輻射帶動周邊鄉村學校發展的重任。調研組詳細察看了校園環境、教學設施等硬件建設情況,重點了解教育資源共享、師資力量配備等具體舉措和實施成效。
隨后,調研組又前往另一教共體核心校——經開實驗初級中學及其成員校長安初級中學。調研組成員對經開實驗初級中學的現代化設施和清晰高效的運行架構印象深刻,對經開實驗初級中學幫扶成員校開展硬件建設的做法給予肯定,“硬件是基礎,教師走教駐教常態化、教研深度聯動,才是提升成員校‘造血功能’的關鍵。”
在縣城關小學,一場“空中課堂”正在實時直播,農村成員校的學生通過屏幕跟隨城區名師認真學習英語。委員們了解到,該校整合資金為成員校實施了運動場改造、屋頂防水、教師宿辦室空調配備等項目,實現了教共體“以城帶鄉、以強帶弱”的發展目標。
實地調研剛剛結束,座談會隨即召開。調研組成員與縣教體局及相關部門負責人圍坐一堂,直面教共體建設的短板不足,共商破解之策。
“全縣9個教共體已覆蓋26所義務教育學校,2025年投入2000萬元專項資金,120余名教師參與走教……”縣教體局負責同志在總結成績的同時,也指出了“空中課堂”信息化設備老舊、項目謀劃缺乏長遠眼光、部分學校內控管理薄弱、資源共享深廣度不足、社會參與度低等問題。
編制與人事瓶頸如何疏通?縣編辦、人社局有關負責人回應委員關切。委員建議,建好用好教育專項編制周轉池,統籌崗位設置與考核比例,明確并保障交流教師待遇,用切實的待遇保障和暢通的職業發展通道解除教師流動后顧之憂。
經費保障與監管短板如何補齊?縣財政局、審計局負責同志詳細記錄委員們關于出臺經費管理辦法、規范賬戶流程,建立農村小規模學校“財政補助+教共體調劑”兜底機制、強化績效管理等意見建議,努力做到“資金既要保障到位,更要用得規范透明、管得嚴格有效,確保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花出實效”。
資源優化與長效機制難點如何突破?縣教體局、發改局負責同志與委員們深入交流,達成共識:更新“空中課堂”硬件并提升應用能力;精準引才育才,推進“縣管校聘”及校長職級制改革;把項目謀劃納入“十五五”規劃,建立智慧校園、產教融合等項目儲備庫;推動教共體從“形式聯合”轉向“內涵共建”,依托“名師工作室”培養青年教師,加強宣傳提升社會認同。
政策落地與監管薄弱環節如何強化?縣紀委監委、縣組織部、縣審計局、縣宣傳部等部門積極回應委員建議,強化“校園餐”、教輔征訂等重點領域監督,以黨建引領發展,加強典型宣傳。
此次調研既是對全縣教共體建設成效的一次“全面體檢”,更是凝聚共識、匯聚發展合力的一次“總動員”。從體制機制的“破冰”到資源配置的“均衡”,從師資流動的“暢通”到協同發展的“長效”,調研組將收集到的問題、梳理出的意見建議整理形成專題報告,為開展好縣政協十屆十六次常委會會議專題協商奠定堅實基礎。
“教育均衡是最大的民生,教共體建設任重道遠。”調研組表示,下一步,縣政協將以此次專題調研形成的報告為抓手,持續跟蹤問效,通過“回頭看”督查調研成果落地情況,以“再協商”推動難點問題攻堅,推動各部門將共識轉化為具體行動,通過各方協同發力,下好城鄉教育“一盤棋”、畫好協同發展“同心圓”,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